展望雙雄大格局
一、中國經濟崛起,自由市場經濟退潮近幾年來,中國的總體經濟規模在世界上的排位持續上升。到2008年,中國以GDP核算的經濟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而且按目前的趨勢,中國的GDP將很快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可以相信,中美兩國之間的經濟規模差距也將日益拉近。
中國經濟地位的這種改變,給整個世界經濟格局帶來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中國憑借自身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正積極謀求在國際經濟和貿易事務上的更大發言權,與西方特別是美國有可能發生強烈的碰撞;與此同時,世界經濟的總體格局正在悄然發生重大的變化,一方麵是世界各國的經濟力量對比正在發生重大的改變,另一方麵則是全球化進程悄然走向停滯,各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向裂變。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
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對自由市場經濟的反思。雖然在總體上西方主要國家依然會堅守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但在其他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恐怕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輪自由市場經濟的退潮。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幹預和管製會日益加深,甚至有可能再次出現國有化的浪潮。自從冷戰結束之後,自由市場經濟幾乎在全球範圍內被奉為圭臬,第三世界國家也經曆了一波經濟自由化的浪潮。但是經曆將近20年的發展,自由市場經濟帶來的結果並非總是那麼如意。當然有明顯的受益者,比如印度。最近的印度大選國大黨大勝,說明了即便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輿論紛紛指責“自由放任”乃是禍端之際,印度對自由市場經濟仍然堅信不疑。因為過去將近20年的經濟改革,已經讓印度大大嚐到了甜頭。但是對於其他很多國家而言,現實卻並非如此樂觀。自由市場經濟給這些國家帶來了一係列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諸如國內市場被外國商品占領,傳統產業受到嚴重衝擊,資源濫采及工業廢物排放導致環境汙染和破壞,貧富分化嚴重,犯罪率上升,等等。全球經濟自由化的20年,同時也是世界各國的經濟差距急劇擴大的20年。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全麵爆發的背景下,欠發達國家弱小的經濟競爭力更是備受衝擊,他們急需國家力量的介入來保護本國經濟。即使是主要的西方國家也在憂慮這麼一種情況:由於中國對經濟活動的國家幹預很深,中國企業在危機狀況下有可能獲得更多的來自國家的隱性補貼和政策支持,使得類似的西方企業難以與其競爭,因為西方的企業往往很難從政府那裏獲得這樣的幫助。對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而言,由於其企業的競爭力本來就普遍不強,這種狀況隻會更糟,所以他們有了對經濟進行國家幹預的充分理由。此外,奉行國家幹預主義的中國在經濟上的成功,又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效仿學習的典範。隨著國家對經濟活動幹預的深入和製度化,自由市場經濟的退潮也就成為必然。而從更陰暗的角度來看,由於貪汙腐敗和權力尋租在第三世界國家的盛行(權力尋租是指握有公權者以權力為籌碼謀求獲取自身經濟利益的一種非生產性活動——編者注),經濟衰退帶來的蕭條也使得官員們急需擴大對國內經濟資源的控製,以繼續撈取巨額利益。第三世界國家的政府和各級官員因此都有著對經濟主體進行國有化,以及加強對經濟活動幹預的強烈動機。所有這一切或明或暗的因素,共同推動了自由市場經濟在第三世界國家的退潮。
二、新雙雄格局:兩大經濟圈形成由於自由市場經濟將不可避免地在第三世界國家退潮,也就意味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必將發生裂變。有西方學者預言,世界上將出現兩個截然不同的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