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心淒涼無比,她憤慨的筆下由心而生的詩句言語越發焦慮沉重。她迫切希望沉醉其中的國人們能夠早些覺醒,拿起武器做出抵抗。
歸國後,秋瑾受聘於潯溪女校。在校期間,她向學員們講述留學海外的所見所聞,且慷慨陳詞,向學生宣講“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的言論,如同陣陣敲響的警鍾。還有她筆下的詩文篇章,也令渴望解放、渴求光明的人們士氣倍增。
漸漸地,她的愛國情緒使地方的頑固勢力感到了不安。她被視為蠱惑思想、擾亂社會的危險異類,一言一行都被時刻監視了起來。
誌堅如海
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
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
願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
若安作同儔,恢複江山勞素手。
舊習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馬偶。
曙光新放文明候,獨立占頭籌。
願奴隸根除,智識學問曆練就。
責任上肩頭,國民女傑期無負。——《勉女權歌》·秋瑾
生活的苦難、道路的黑暗暫時使秋瑾忘記了愛情。為新生曙光而奔波的她,將本應屬於自己的一腔情愛化作了奔波不止的革命激情。同時,秋瑾亦從行動上踐行著新時期的女性所要擔負的職責。
在東京留學期間,《蘇報》老板陳範提倡新學、宣傳革命,卻納兩妾。時為婦女團體“實行共愛會”負責人的秋瑾便找到陳範的兩位小妾,問及緣由。原來,她們皆為窮苦之人,一為家中貧苦,一為父母接連去世,孤苦無依,方才委身於陳老板,安身立命。得知了實情,秋瑾便賣了自己的衣物、首飾、家產,還發動募捐,幫助其正確立身、嫁人。
一個名為蔡競的女子,被在日本經商的華僑丈夫拋棄。因為舉目無親,又身無分文,在日本的生活難以為繼。秋瑾得知後,不僅設法為她解決了衣食住,還在回國省親之時將她一並帶回紹興,送她到手工學校學習技術,幫其謀得生存之道。
一個陳姓女孩,隨父親去了日本,父親突然患病死後,女孩麵臨絕境。秋瑾得知,即在留日同學中發起募捐,幫她解決生活問題。還有她的同齡戰友徐錫麟的妻子初到日本時,因為語言、生活習慣皆不熟悉,秋瑾便將她視作親人一般熱情接待,教授她異地的生活習俗,令她順利地度過了初來時的不適期。
《中國女報》是一份專門為女子創辦的報紙。這是一本16開的冊子,封麵是一位象征覺醒和前進的婦女雙手高舉旗幟,“中國女報”四字端莊、醒目。
報紙由秋瑾任主編兼發行人。開辟有論說、演壇、譯編、傳記、小說、文苑、新聞、調查等欄目,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以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這份報紙是女性權利與解放的思想陣地,為千百年來卑微的中國女子指明了方向。
她用犀利的言語、清楚的事例,深刻揭露了封建專製的黑暗和滅絕人性的醜惡麵目,也為被壓迫了數千年的婦女指出解放的必要,還把婦女的解放同國家與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
“婦女解放”同國家、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男女平等”、權利義務與國家命運似若孿生兄弟相輔相成,且又相生相依。
這份報紙,像被壓迫婦女的利劍喉舌,在她們平靜的心靈湖麵擊下了一枚石子,即刻在人心中掀起層層波瀾。
恨煞回天無力,隻學子規啼血。愁恨感千端,拍危欄。枉把欄杆拍遍,難訴一腔幽怨。殘雨一聲聲,不堪聽!——《昭君怨》·秋瑾
在秋瑾奔波的身後,逐漸覺醒的王廷鈞,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著秋瑾的安危。
秋瑾每到一處,王廷鈞都會記錄下妻的所行時日、處理事宜。
借著身為京城官員的便利,王廷鈞最大限度地為秋瑾架設著保護她人身安危的屏障。辦報經費緊缺,王廷鈞便做父母的思想工作,為秋瑾墊付了大部分紙張印刷費用。
淒風苦雨中,有了夫的支持,秋瑾和她的戰友們拋開雜念,本著振興中華、為民請命的宗旨,高舉光明、正義、民主、自由的旗幟奮起反抗,高呼口號,在風雨中呼嘯前行。
黎明前的黑暗裏,風雨如磐,惡魔當道,封建勢力正在做著垂死掙紮。
1907年6月,時任大通師範學堂校長、光複會骨幹、東京《白話報》主筆、《中國女報》發起人的秋瑾,組織了“光複軍”,與徐錫麟分頭準備發動安徽、浙江兩省起義。豈料徐錫麟起義失敗,清軍包圍了大通學堂。秋瑾因指揮眾人疏散,在持槍抵抗中被清廷逮捕。
清朝政府爪牙連夜審訊秋瑾,要她招出革命組織內情和同黨名單。拷打極其殘酷,但是誌要為革命獻出生命的秋瑾閉口不言。
和著撕心裂肺的痛,殷紅的血在鞭打下汩汩流出。為了革命的真理,盡管痛苦萬分,她依舊咬緊牙關,閉口不答。沾著水的皮鞭,燒紅的烙鐵,即將融化的火鏈在摧殘她的軀體、搖撼她的意誌,逼她說出實話。她被衙役按在了火鏈上,高溫立刻將她嬌嫩的肌膚化作青煙,使她來不及呻吟一聲,便昏迷於酷刑下。
她的判詞一如抗金英雄嶽飛一般“莫須有”。除了她奮筆疾書的那句“秋風秋雨愁煞人”外,其餘空無一物。
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年僅三十歲的秋瑾,為了心目中的理想、為了解放更多的受壓迫和受苦難的人們而身首異處。她用視死如歸的實際行動,實現了她為革命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錚錚誓言。
因了她和與她一樣的大批革命誌士不懈努力,她死後的第四個年頭,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王朝徹底顛覆了。隨之而來的,是辛亥革命所點燃的隆隆炮火。
她若一團熊熊燃燒的火,將那些除卻激烈的革命壯誌外,所謂的人間親情、男女情愛燃燒得全無灰燼。
為了黎明的曙光,她與王廷鈞常年兩地分離。但王廷鈞堅持不肯放棄婚姻,一直不曾再娶。
秋瑾就義後,一直在秋瑾的背後默默支持秋瑾的王廷鈞也轟然倒下了。病榻之上,王廷鈞極度悲傷,臥床不起。忍受兩年的精神與病痛折磨後,王廷鈞溘然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