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雲南戰事(1 / 2)

雲南木邦前線:

數十萬緬甸軍隊和被莽應龍脅裹而來的土司軍隊,就駐紮於此,遠遠望去營寨連綿不絕,旗幟飄揚煞是威風凜凜。

“大明王朝要對我們動手了!該死的!這個李如鬆到底是什麼人!居然敢如此猖狂,本王一定要攻破木邦,讓這些該死的明朝蠻子知道,我東籲王朝勇士的厲害!”惡狠狠的將信件扔在地上,緬甸王莽應龍惡狠狠的吼道。

大阪城一戰,泥轟太閣豐臣秀吉身死,其首級被懸掛於大阪城門。

與此同時,泥轟主要的大名和精銳部隊,共五萬六千大軍,除了少數十幾個逃出重圍的殘兵敗將以外,幾乎全軍覆沒。自此整個泥轟已經沒有了可以抵抗南洋土著和弗洛倫薩聯軍的勢力,就連京都的天皇聞之大阪失守的消息,也急忙連夜朝關西逃竄。

而五峰船隊這邊,共損失了十二萬南洋土著,以及八十三名弗洛倫薩的聯軍,但現在勝局已定,沒有人會在意這些傷亡。

而就在此時,鄧子龍和劉挺也率領數萬川軍精銳,以及雲南黔國公沐睿的精銳部隊,趕到木邦將莽應龍的三十萬大軍死死擋在了木邦之外。

而就在這個時候,莽應龍收到了李如鬆給他的一封信:

“莽應龍,交出十萬顆東籲士兵的腦袋,以及你父子二人的項上人頭,我可以考慮不滅掉緬甸。如若不然,本王比親率大軍前來,血洗整個東籲王朝,用汝等的鮮血染紅整個東籲王朝的每一寸土地!”

莽應龍雖然不知道李如鬆是誰,但他明白此時大明王朝已經準備對東籲用兵了,這絕對是實打實的事情。但李如鬆信中苛刻的條件,卻使得他根本不可能後退一步。

“傳令三軍,埋鍋造飯,今日午時進攻木邦,先登城者賞萬金,封城主!”發了一頓脾氣之後,莽應龍傳令道。

“這下子麻煩大了,大明不會像當年攻打安南那樣,派出幾十萬大軍打咱們吧?”聞言在座的諸將和土司,雖然恭恭敬敬的行禮領命,但內心卻都悄悄打起了小算盤,不少人不由得想起了老一輩所說,當年永樂大帝攻伐安南的事情:

洪武初年,朝廷下詔,安南國王陳日喹遣使朝貢,被朱元璋正式加封為安南國王,並將其列為“不征之國”。十幾年後,安南內亂,陳氏家族被黎氏家族取代,立國號為大虞。黎氏向明繼續進貢,並謊稱其為陳氏後人,永樂元年成祖朱棣加封黎蒼為安南國王。 安南國崇尚武力,多年來一直與周邊打個不停,甚至公然騷擾明境,劫掠人畜。永樂二年八月,老撾派遣使臣護送已故安南王的孫子陳天平來到朝廷,狀告黎氏篡奪王位,欺騙天朝。朱棣遣使前往查問,並讓陳天平同行前往即位,但黎蒼在雞陵關(即友誼關)設伏殺了陳天平。朱棣聞訊大怒,令成國公朱能為大將軍,統兵七萬五千出征安南。 安南全民動員,抵抗“侵略”,軍民設置障礙陷阱,據險死守,不久朱能病故,新城侯張輔繼任大將軍,當時朱棣的軍隊才經曆了靖難之役大戰的考驗,戰鬥力很強,大軍一路披靡,五個月平定了安南,俘敵竟達二百餘萬,國王黎蒼及其將相王侯均被捉拿。於是朱棣將安南劃為中國郡縣,設交趾布政三司,轄安南17府,157縣。

大明朝可不是好惹的,他莽應龍趁著人家不管雲南的時候,玩命撈便宜,他們這些土司什麼的跟在後麵沾點小便宜也就算了。現在大明真的打過來,還抵抗?那不是找死是什麼!

與此同時明朝內部,關於李如鬆出兵雲南倒是沒有什麼異議,但對於李如鬆後期想要滅掉緬甸的計劃,不管事王國光等人還是何心隱一致表示反對:

永樂五年五月,張輔將捕獲的胡家父子捆送南京,並上報說陳氏宗族已被胡家父子屠盡,至今難覓宗族,當地“儒生”也上“萬民表”,請求允準安南歸附大明。朱棣下詔斬首胡家父子,大學士湖廣等人建議借機在安南設郡,將之並入中華版圖。朱棣的“燕王府舊臣”紛紛響應,盡管文臣解縉,楊士奇以及“第一謀士”姚廣孝等人竭力反對,但誌得意滿的朱棣還是欣然采納,永樂五年六月一日,朱棣降《平安南詔》,晉升張輔為“英國公”。改安南為“交趾”,設交趾郡,以工部尚書黃福為交趾布政使兼按察使。正是這個看似“威服四夷”的決定,令本已南征成功的大明,從此陷入了長達十數年的“越戰”泥潭。

永樂六年六月(1408年),為籌謀北征蒙古事宜,朱棣招駐兵安南的張輔歸京,僅留沐晟鎮守當地,然而僅過了半年,是年八月,安南戰事風雲再起,原安南陳氏王朝舊臣簡定聚眾造反,安南上洪,大塘,同登等地鄉民紛紛響應,大舉叛亂。此後,簡定自稱日南王,立其侄兒陳季擴為帝。朱棣聞訊大怒,先怒殺叛軍派到南京的使臣,繼而大舉增兵,調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精兵四萬人,由西平侯沐晟率領征剿,另派兵部尚書劉俊赴安南持詔書招撫,企圖“剿撫並用”,是年十二月,沐晟率軍與陳簡定在安南生厥江(今越南豐盈縣)決戰,因輕敵冒進,被簡定率重兵合圍,激戰之下全軍覆沒,明朝的“交趾指揮使”呂毅,派往安南招募的兵部尚書劉俊,皆在此戰中陣亡。安南“建省”僅一年有餘,局麵卻迅速糜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