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功法
八段錦是從北宋起便開始流傳的一項健身運動,卻曆經千年仍經久不衰,其魅力可見一斑。相信很多人都會做廣播體操,卻沒有幾個人知道廣播體操的起源就是八段錦。其實,八段錦就是古人創編的八節不同動作組成的一套醫療、康複體操。古人把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動作舒展優美,如錦緞般優美、柔順,又因為功法共為八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八段錦動作簡單,易記易學,適合男女老少等不同人群習練。
1功法解讀
八段錦為傳統醫學中導引按蹺中絢麗多彩之瑰寶。一般有八節,錦者,譽其似錦之柔和優美。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箋》中“八段錦導引法”所講:“子後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錦”字,是由“金”“帛”組成,以表示其精美華貴。除此之外,“錦”字還可理解為單個導引術式的彙集,如絲錦那樣連綿不斷,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2發展脈絡
八段錦功法1晉朝的時候就有文獻提到“氣功”兩字。我國古代把氣功叫導引,有人把導引這兩個字解釋為“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也就是通過氣功的鍛煉使氣息和順,肢體柔活。導引一般包括導氣、引體、按蹺等內容。按蹺指的是自我的保健按摩。健身氣功的定義:群眾通過參加鍛煉,用於強身健體、養生康複的,屬於健身氣功。近幾年來,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組織多方麵的專家學者聯合攻關,集體編創了“健身氣功-六字訣”、“健身氣功-易筋經”、“健身氣功-八段錦”、“健身氣功-五禽戲”四套新功法,並於去年底在京通過了專家評審。這四套新功法的動作素材均是來源於曆代文獻資料,並吸取近代各流派之精華加以提煉改進而成。
健身氣功新功法具有四個顯著特點:一是既吸收了傳統功法的精髓,又體現了時代特色,是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二是博采眾長,凝聚了各方麵專家學者、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和參加試驗群眾的辛勞和汗水,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三是堅持以中、西醫、體育以及相關現代科學理論為基礎,進行了較為嚴格的科學實驗檢驗,具有明顯的健身、養身效果;四是動作簡單易學,形態優美,群眾認可度高。本文僅就其中的八段錦進行探討。
八段錦為傳統醫學中導引按蹺中絢麗多彩之瑰寶。一般有八節,錦者,譽其似錦之柔和優美。她曆史悠久,簡單易學,不出偏差,功效顯著。八段錦的“八”字,不是單指段、節和八個動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種要素,相互製約,相互聯係,循環運轉。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箋》中“八段錦導引法”所講:“子後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錦”字,是由“金”“帛”組成,以表示其精美華貴。除此之外,“錦”字還可理解為單個導引術式的彙集,如絲錦那樣連綿不斷,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著名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對八段錦有一段生動有趣的記述:“愚四十年前注《參同契》時,見呂四行八段錦,詫其老健,每竊笑之。逮今思之《參同契》之學,實屬屠龍術,不如呂四行之宰豬術也。”朱熹酷愛《參同契》之學數十年,晚年時倍感八段錦之學,優於《參同契》,他幽默地評價《參同契》為“屠龍術”,八段錦為宰豬術,形象地描繪《參同契》為“楊春白雪,和之者寡”,八段錦在當時屬於“下裏巴人,和之者眾”。
八段錦之名,最早出現在南宋洪邁所著《夷堅誌》中:“政和七年,李似矩為起居郎……嚐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說明八段錦在北宋已流傳於世,並有坐勢和立勢之分。由於立勢八段錦更便於群眾習練,流傳甚廣,八段錦以立勢八段錦為藍本,進行挖掘整理和編創。
立勢八段錦在養生文獻上首見於南宋曾著《道樞·眾妙篇》:“仰掌上舉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東西獨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複而顧,所以理其傷勞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髒矣;咽津補氣,左右挑其手;擺鱔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但這一時期的八段錦沒有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訣化。之後,在南宋陳元靚所編《事林廣記·修真秘旨》中才定名為“呂真人安樂法”,其文已歌訣化:“昂首仰托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東脾單托兼西胃,五勞回顧七傷調;鱔魚擺尾通心氣,兩手搬腳定於腰;大小朝天安五髒,漱津咽納指雙挑。”明清時期,立勢八段錦有了很大發展,並得到了廣泛傳播。清末《新出保身圖說·八段錦》首次以“八段錦”為名,並繪有圖像,形成了較完整的動作套路。其歌訣為:“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從此,傳統八段錦動作被固定下來。
八段錦在流傳中出現了許多流派。例如,清朝山陰婁傑述八段錦立功,其歌訣為:“手把碧天擎,雕弓左右鳴;鼎憑單臂舉,劍向半肩橫;擒縱如猿捷,威嚴似虎獰;更同飛燕急,立馬告功成。”另外,還有《易筋經外經圖說·外壯練力奇驗圖》(清·佚名)、《八段錦體操圖(12式)》等。這類八段錦都出於釋門,僧人將其作為健身養生的方法和武術基本功來練習。
總的來看,八段錦被分為南北兩派。行功時動作柔和,多采用站式動作的,被稱為南派,偽托梁世昌所傳;動作多馬步,以剛為主的,被稱為北派,附會為嶽飛所傳。從文獻和動作上考察,不論是南派還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其中附會的傳人無文字可考證。
八段錦究竟為何人、何時所創,尚無定論。但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導引圖》可以看到,至少有4幅圖勢與八段錦圖勢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雙手攀足固腎腰”、“左右開弓似射雕”、“背後七顛百病消”相似。另外,從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所輯錄的《養性延命錄》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動作圖勢。例如,“狼距鴟顧,左右自搖曳”與“五勞七傷往後瞧”動作相似;“頓踵三還”與“背後七顛百病消”動作相似;“左右挽弓勢”基本與“左右開弓似射雕”動作相同;“左右單托天勢”基本與“調理脾胃須單舉”動作相同;“兩手前築勢”基本與“攢拳怒目增氣力”動作相同。這些都說明八段錦與《導引圖》以及《養性延命錄》有一定關係。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非常重視。20世紀50年代後期,人民體育出版社先後出版了唐豪、馬鳳閣等人編著的《八段錦》,後又組織編寫小組對傳統八段錦進行了挖掘整理。由於政府的重視,習練八段錦的群眾逐年增多。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八段錦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始進入我國大專院校課程。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八段錦理論的發展,豐富了八段錦的內涵。
通過對大量文獻史料的查閱、考證,有以下基本認識:(1)傳統八段錦流傳年代應早於宋代,在明清時期有了較大發展;(2)傳統八段錦創編人尚無定論,可以說八段錦是曆代養生家和習練者共同創造的知識財富;(3)清末以前的八段錦主要是一種以肢體運動為主的導引術;(4)八段錦無論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練法,都同出一源,在流傳中相互滲透,逐漸趨向一致。
3發展曆程
坐勢立勢
八段錦之名,最早出現在南宋洪邁所著《夷堅誌》中:“政和七年,李似矩為起居郎……嚐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說明八段錦在北宋已流傳於世,並有坐勢和立勢之分。
立勢八段錦在養生文獻上首見於南宋曾著《道樞眾妙篇》:“仰掌上舉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東西獨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複而顧,所以理其傷勞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髒矣;咽津補氣,左右挑其手;擺鱔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但這一時期的八段錦沒有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訣化。
南北兩派
八段錦被分為南北兩派。行功時動作柔和,多采用站式動作的,被稱為南派,偽托梁世昌所傳;動作多馬步,以剛為主的,被稱為北派,附會為嶽飛所傳。從文獻和動作上考察,不論是南派還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其中附會的傳人無文字可考證。
八段錦究竟為何人、何時所創,尚無定論。但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導引圖》可以看到,至少有4幅圖勢與八段錦圖勢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雙手攀足固腎腰”、“左右開弓似射雕”、“背後七顛百病消”相似。
基本共識
(1)傳統八段錦流傳年代應早於宋代,在明清時期有了較大發展;
(2)傳統八段錦創編人尚無定論,可以說八段錦是曆代養生家和習練者共同創造的知識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