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父親的童年(1 / 1)

1959年到1962年國家自然災害的四年,據統計,饑荒期間有數百萬人死亡,父親就在如此艱難的時期誕生,作為家中的長子,更活在奶奶重男輕女封建思想下,本該受寵地享受這恩賜的一切,但那年無奈正處鬧饑荒的一年,連生存都顧不上,更談何要求豐厚的贈禮,接著是陸續二姑、三叔、四叔、五姑的誕生,這接應而來就是父親作為大哥的責任出現。

那年代的父母能讓生下的孩子存活下去已是花光他們最大的努力和運氣,醫療和糧食都缺乏的舊社會,多少嬰孩和婦女在分娩中因工具消毒處理不當而感染去世,雖說是可惜痛心,但在那年代經曆戰亂和饑荒,能得知自己明天還有糧食可存活都已是很感激,誰還顧得上悲傷,正如不知明天是否活著的人,誰還理會今天的痛苦。

我打小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是一個常常回憶往事的人,所以能知道父親一些小時候的事,有人講這種常活在過去一定會很累很痛苦,事實是如此,但誰又明白命運對她有著怎樣的不公,在奶奶的回憶中,更多的是談起父親小時候的艱辛,也許在奶奶對命運這事,她全然放下自己的不幸,隻有心痛自己孩子這事久久不能釋然,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在奶奶常常提起的往事中,父親小時候瘦弱、艱苦、懂事得令人憐憫的形象就刻在我心裏,其中有一件事,父親剛上小學的時期,當時雖然不像饑荒那會啃樹皮甚至出現餓死人,但整日餓肚子倒是生活的常事,父親看著兄弟姐妹們都常常餓著吃不到東西,他指著房子樓頂上的南瓜說道—一不是沒東西吃了,為什麼不把它拿下來吃?那時村裏的人都習慣在房子頂部放上一個南瓜,有著鎮宅保平安之意,可想那時的生活條件多麼艱苦,奶奶模仿父親小時候天真的語氣,又帶著一絲絲心疼。

父親在上小學的時候,已經開始跟著爺爺出海打漁,別人八歲孩童放假是玩耍的時光,而父親的八歲已經開始為家裏分擔生活重擔,那時候的漁船並不像如今這麼機械化,漁船動力和捕魚方式都全靠著人力,父親由於力氣小隻能充當小小的掌舵手,當時使用的漁船叫做櫓船,櫓船是指使用搖櫓的船。搖櫓板分為櫓頭,櫓尾;通過一個活動的支點安裝在船尾,櫓尾一直置於水中,靠人力左右擺動船上的櫓柄來推動船的前進,有效將人力轉化漁船動力,這項工作對於個子小的人是很難操控的,櫓尾在水中會隨著波浪而高低不平,隨之櫓頭也會上下浮動,父親此時就要花費很大力氣把它壓下來,這種工作對於一個小孩來講,已經不單是力氣的事,能做到和堅持下來更多是依賴毅力。

這種半工半讀的生活堅持到父親十二歲時候,也剛好要上初中的年紀,那天父親就向奶奶提出自己不再去學校,要將讀書的機會留給妹妹弟弟們,自己則是全身投入那片艱辛的大海中,那年代的家庭可能對一個孩子要不斷求學的要求感到為難,但對一個要退學幫家裏幹活減輕負擔的要求卻覺得理所當然,就這樣父親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就給了傷害他一生的大海。

爺爺看到父親幫著家裏打漁這幾年的賣力付出,加上父親這幾年個子已長大不少,爺爺他打心底相信著父親,為此,他將原來的那艘船替換一艘更大的船,希望通過他倆的努力可以將家裏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家裏人都能吃上飯,兒女都能讀上書,而奶奶隻有單純心疼著自己那個懂事的兒子。

海上的漁民生活則是每天的日曬雨淋,夏天的炎熱,冬天的風霜,還加上那會沒有天氣預報,或突遇狂風,或是暴雨,隻知道那時的打漁完全是用生命來拚搏,連生存溫飽都保證不了的時代,生命也不由多加考慮,也許對於饑荒時代的人,他們追求生命的意義是隻求活著,父親體會那年代的艱苦,為了妹妹弟弟們的生存和對爺爺奶奶的孝心,使他在這種環境堅持了下來,沒有對家庭兄弟姐妹的責任,沒有對父母的體恤報答,父親或許不會堅持這麼久,每次聽奶奶講起這個的時候,總能感受奶奶強烈的痛苦表情,而我總想擁抱那個艱苦小時候的父親。

父親不是一個安分的孩子,這使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經商做生意,這和他的性格有關,他喜愛自由,就像朝氣活潑的野馬,在打漁期間的幾年,他還去做過魚販,看著自己辛苦捕到的魚沒有人收購,

他拿著捕撈的魚走著上百公裏的路去別的村子去賣,關於他這種步行的行為,後來也在他口中聽上一回,當時陸上的交通隻有步行,父親常常會拿上海魚或有時是螃蟹,然後步行上百公裏路送到舅公家,舅公是個樸素的農民,在饑荒時期常幫助爺爺奶奶渡過難關,爺爺奶奶和父親感恩這些事,常常和我們提起舅公。那時的車馬很慢,但慢下來的感情卻是最真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