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後,蘇靜書把金銀花、野菊花以及蒲公英分為十份調製好,又再拿了一大包薄荷糖就去了大花嬸子家。

等她去到大花嬸子家時,他們家兩個小丫頭都在灶房幫忙燒水。

周大妮正把燒好的一大鍋開水,倒在周娥花拿過來的兩個帶蓋子大桶內,那還是以前吃大鍋飯時餘留下來的湯桶。

現在放置湯藥水更加的合適。

周娥花與大花嬸子正坐在屋簷下說著閑話,手裏嗑著自己家曬的南瓜子。

蘇靜書到來時,三人都向著她看了過來。

看著兩個大桶,每一隻大約有20升大小,她打開籃子拿出了調製好的金銀花、野菊花和蒲公英。

三種花型全都曬得幹幹的,卻朵朵分明,聞上去就有種讓人凝神的功效。

就連周娥花都忍不住的誇道:“你這花曬得很好啊,都沒有爛糟糟的。”

“是,晾曬之前隻要細細清洗,一朵一朵擺好就行!”

一朵一朵擺好,這敗家娘們到底有多閑啊,周娥花暗暗咂舌,就這麼個活,讓她去曬的話,一盆水隨便洗洗撈撈就行了,碎成渣子難道還不能泡水喝了。

蘇靜書也不管別人怎麼想,她把三種花灑在了桶內,又放了些許的糖道:“這樣就好了,等放涼一些,咱們就送水去!”

除了兩個大桶裝滿,周娥花和大花嬸子一人也裝了兩暖瓶,四人提著水就往玉米地裏送去。

大部分的村民,其實對於這樣的解暑湯,都隻是笑笑而已,他們幹了幾十年的活少有頭疼腦熱,那些中暑的大多都是身體不好的。

覺得天氣炎熱喝涼水更爽快一些,不過有甜味,倒是婦女孩子喝得多一些!

因此,蘇靜書幾人隻需要上午送一茬水,下午送一茬水就差不多了。

夏收的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

等大部分的玉米掰完之後,在大日頭底下暴曬幾日之後,便把活分成了幾步進行,一部分老弱婦人轉戰到祠堂,開始剝玉米粒。

剩餘的便在山坡上砍玉米杆。

然後把玉米杆下麵根部全都挖起,又都搬到曬穀場的一邊堆了起來。

緊接著便是收割黃豆。

蘇靜書隔天就試著去剝玉米粒,這幾天每次她把防暑降熱的湯藥熬好,鐵蛋都會找準時間回來,與周大妮送到幹活的場地。

熬湯有大花嬸子和周娥花,除了出材料和配方。

好像沒她什麼事。

玉米棒子晾曬好後便運到了祠堂,左邊破了一塊門板的廂房門大敞著,屋子的正中間是堆積如山的玉米棒子。

剩餘的全都堆在祠堂場上的空地上。

二三十個婦人全都搬著個小板凳,圍坐在玉米的四周,在剝玉米粒。

每個人的身旁都放著一個大籮筐。

張淑倩像是找到了什麼情緒宣泄桶似的,又是和梁三嬸子坐在了一起,兩人邊說邊笑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一屋子人全都哄堂大笑,而手上的動作一點都不影響。

有些人身前甚至掰了半籮筐了。

“剝玉米是怎麼算工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