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有創造可變利率的債權債務工具,如可變利率債券、可變利率存款單、可變利率抵押契約,可變利率貸款等。可變的利率通常是釘住基準利率浮動。
避免貸款風險的創新。在銀行為了避免貸款風險的創新中,資產證券化是一項重大進展。作為銀行主要資產的貸款業務,使銀行必然時刻承受著種種金融風險,特別是流動性風險的強大壓力。 正是貸款流動性的限製,使得銀行不敢多發放中長期貸款,而中長期貸款既是經濟生活所必需,同時也是銀行保證必要盈利水平的業務品種。如果銀行能夠將自己的貸款在約定還款期限之前售出,流動性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資產證券化正是為了解決流動性而產生的。貸款證券化是銀行避免貸款風險,解決流動性難題的重要途徑。資產證券化也擴及銀行的負債業務,如利用發行浮動利率票據的方式,在貨幣市場籌資,利用發行中長期債券的方式在資本市場籌資等。
二。技術進步推動的創新。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廣泛應用,有力的支撐和推動了金融創新的興起和蓬勃發展。
技術進步引起銀行結算、清算係統和支付製度的創新,進而引起金融服務的創新,例如形形色色的銀行卡;ATM以及ATS、NOW等一係列新興賬戶;自助銀行、電話銀行、網絡銀行的出現;銀行間電子資金轉賬係統和售貸點終端機的轉賬係統。
為技術要求日益複雜的金融工具的創新提供了技術保障條件,例如,信息處理能力的極大提高,使得金融機構有可能對一些技術含量高的金融衍生工具進行設計和定價,有可能為及時分散、轉移風險,設計相應的如套期保值之類的操作技術。
新技術的運用使金融交易快速的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製,幾乎使全球各個角落的交易主體都聯係在一個世界性的金融市場上。
三。規避行政管理的創新。規避不合理的過時的金融行政管理法規,也導致了金融創新。
原因是在激烈的競爭中,金融業為了求得自身的發展,利用法規的漏洞,推出了很多業務形式。
措施有自動轉賬製度,客戶在銀行開立兩個賬戶,一個是儲蓄賬戶,另一個是活期存款賬戶,而後者賬戶上的餘額永遠是一美元,當客戶開出支票後,銀行就自動把必要的金額從儲蓄賬戶轉到活期賬戶並進行付款,這是為了規避美國對儲蓄付息,不準對活期付息的規定。
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這種賬戶是儲蓄賬戶可以付息,它可以開出有支票作用,但無支票名稱的可轉讓支付命令,這是為了規避美國不準儲蓄賬戶使用支票的限製。
貨幣市場互助基金,美國對定期存款的利率曾有高限製,在市場利率上升的情況下,這種限製使得更多人投資於其他有價證券,這就影響了銀行的資金來源,而這種 基金吸收小額投資,然後再用來在貨幣市場上投資。由於是向基金投資而不是存款,所以從基金中,得到的是利潤,而不是利息,自然不受存款利率的限製。
還有可轉讓的定期存單。
十二。不良債權的危害
從微觀角度看,大量的不良債權會危及一個銀行的生存。不過現在很少有銀行由於這樣的原因而破產清理,特別是一些大銀行,他們通常申請破產保護,而後進行重組,接受並購。
從銀行體係看,對不良債權的過度擔憂會使銀行嚴格把握貸款的發放條件,造成信貸緊縮,在經濟增溫的條件下,信貸緊縮可能一時不會變成事實,而在經濟降溫的條件下,信貸緊縮就是雪上加霜的因素,不同經濟條件不良債權會有不同影響,應該高度重視,冷靜對待。
十三。為什麼在分業經營國家中商業銀行日趨全能化、綜合化
在金融業的競爭日益激烈的條件下,商業銀行麵對其他金融機構的挑戰,利潤率不斷降低,這迫使他們不得不從事更加廣泛的業務活動。
商業銀行吸收長期資金來源的途徑拓寬,從而為長期信貸和投資活動創造了條件。
十四。我國不良債權的成因
一、國有經濟的低效率。
二、體製造成企業不得不聽從來自上級、所在地方的指揮無法按照規律自主經營。
三、由國有經濟負擔的改革成本。
四、國有企業負擔著工商業服務業絕大部分的社會保障支出和部分社會救濟支出。
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之後,國有大銀行紛紛開辦附屬的信托、證券機構,從事高風險的攬存放貸和證券投機活動,使得信貸資金在這些方麵套牢等。
六。20世紀末,貸款的成因逐步有所轉化。自一九九八年,中國出現通貨緊縮,導致經濟陷入蕭條,企業虧損麵加大,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貸款質量。因此宏觀經濟波動是這一階段新的不良債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五。債權質量分類法
正常類。借款人能夠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時足額償還本息。
次級類。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了明顯的問題,依靠其正常經營收入已無法保證足額償還本息。
關注類。盡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
可疑類。借款人無法足額償還本息,即使執行抵押或擔保的合同約定,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損失。
損失類。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後,本息仍然無法收回,或隻能收回極少部分。
十六。存款保險製度的含義,組織形式,功能以及存在的問題。
存款保險製度是一種對存款人利益提供保護穩定金融體係的製度安排,在這一製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根據其吸收存款的數額,按規定的保費率向存款保險機構投保,當存款機構破產,而無法滿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時,由存款保險機構承擔支付法定保險金的責任。
存款保險製度的組織形式有
由官方建立存款保險機構,如英美加拿大等。
在官方支持下,由銀行同業合建的存款保險機構,如德法荷蘭等。
存款保險製度的功能是維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金融體係的穩定。
存款保險製度存在的問題有
一、對存款人來說,存款保險製度對其利益提供了保護,但卻由此降低了他們關心銀行經營業績和對銀行業務經營活動進行必要監管的積極性,甚至缺乏積極性將其存款從潛在破產的銀行中取出,因此就使低效率,甚至是資不抵債的銀行能夠繼續吸收存款。
二、對投保機構來說,存款保險對存款人的保護,意味著存款人威脅對存款貨幣銀行可能施加的懲罰力量受到削弱。無後顧之憂的銀行,更傾向於從事風險較大,利潤較大的銀行業務。
三、對監管當局來說,存款保險製度有演化金融風險暴露的作用,容易導致風險不斷累積,由此加大解決問題將要付出的代價,存款保險製度可能促成的風險,大多數道德風險,不僅會削弱市場規則在抑製銀行風險方麵的積極作用,而且會使經營不善的投保金融機構繼續存在。
十七。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有哪些
負債業務是指形成其資金來源的業務,其全部資金來源包括自有資本和吸收的外來資本兩部分自有資本,包括其發行股票所籌集的股份資本以及公積金和未分配的利潤,這一部分也稱權益資本。(存款貨幣銀行的資金來源中自有資本占比重很小,不過卻是吸收外來資金的基礎)外來資金主要是指吸收存款,向中央銀行借款,向其他銀行和貨幣市場拆借,以及發行中長期金融債券等。吸收存款是指銀行接受客戶存入的貨幣款項,存款人可隨時根據約定的時間支取款項的一種信用業務,這是銀行的傳統業務,也可以說是銀行與生俱來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