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科普袖珍館:十萬個為什麼》(3)(1 / 3)

《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2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7,"start_container_index":2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quote_content":"《論自由》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51087088703,690420745536274740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下 卷

不 朽 的 書

當字母在各個國家和民族間遊曆的時候,它們同時還進行著另外一番旅行。它們從石頭上來到了紙草紙上,又從紙草紙上來到了蠟板上,接著從蠟板上來到了羊皮上,最後又從羊皮上來到紙上。

長在沙土裏的樹與長在沃土或者黏土裏的樹是完全不同的,而字母也是這樣的。字母從一種材料上來到另一種材料上,它的模樣也有了改變:字母在石塊上的時候顯得呆板僵硬;在紙草紙上的時候有些彎彎曲曲;在蠟板上時彎得有點像逗號;在黏土上時則變成了楔形、星形和有棱有角的形狀了。而且,即便是在同一種材料上麵,比如說在羊皮上或者紙上,它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出現很多奇特的變化。

你麵前現在就擺著幾行字,它們是在不同的時期寫在幾種不同的材料上麵的。你看吧,那些刻在石頭上麵的字,筆畫既工整又挺拔;那些刻在蠟上的字,全都是彎彎曲曲的;而寫在羊皮上的字,筆畫又是那麼清晰圓潤。乍看起來,這些文字似乎是由不同的字母寫成的,實際上,這三行都是拉丁字母,隻不過是由幾種不同的寫法寫在幾種不同的材料上麵而已。

寫字的方法是如此之多!我們平日裏習慣使用的鉛筆和紙,發明出來也還不算太久:大約在五百年之前,小學生們的書包裏既沒有鉛筆,也沒有練習本,更沒有鋼筆。學生們就拿著一塊塗過蠟的板子放在膝上,再用一根尖頭小棒在板上寫字。要知道,這樣的寫字方法是很不方便的。

然而,如果我們追溯過去,追溯到剛剛由原始人的圖畫衍化成為寫字的時期,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那個時候寫字可真是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啊!在那個時候,不管是什麼樣的寫字工具,都是沒有的。至於怎樣寫和寫在什麼上麵,那就要看個人的智慧了。

在那個時代人們的眼中,一切東西都可以當成寫字的本子。石塊也好,羊的肩胛骨也好,棕櫚葉子也好,陶器的碎片也好,獸皮也好,樹皮也好,全都一一用上了。他們用一根尖骨或者一塊尖角的石頭,就可以在這些東西上畫出簡單的圖形了。

在這些寫字方法之中,有很多種被沿用了很長時間。據說,穆罕默德就是在羊的肩胛骨上寫出《古蘭經》的。希臘人在開全民大會要作出決定的時候,並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把自己的意見寫在紙條上,而是寫在一塊陶器碎片上的,以此來作為投票。

甚至於到紙草紙被發明出來之後,很多窮作家因為買不起紙而不得不用器皿的碎片來寫字。傳說有一位希臘學者,為了完成一部書的寫作,打破了他所擁有的全部盆罐和缽子。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裏,在埃及服役的羅馬士兵和官員,都因為缺少紙草紙而索性在陶器碎片上記賬和寫字據。

然而,使用棕櫚葉子和樹皮就要方便多了。在紙草紙出現之前,人們已經用針在上麵寫字了。在印度這個國度裏,還有用棕櫚葉子做成整本書的。他們先把書頁弄平整,然後切割整齊,再用線裝訂起來,在書的邊緣燙金或者染上其他顏色。如此一來,一本很漂亮的書就做出來了,盡管這樣的書與其說像一本現代的書,倒不如說更像一扇百葉窗。

直到現在,森林裏還有一些人在用白樺樹皮和菩提樹皮來寫字。

所有這些用骨頭做成的書、用陶器做成的書、用棕櫚葉子做成的書、用白樺樹皮和菩提樹皮做成的書,我們今天都隻能在博物館裏見到了。不過,有一種古代的寫字方法,我們直到今天還在沿用,那就是在石頭上寫字。

石頭書是最古老的書籍。

幾千年之前,埃及人在陵墓和神廟的牆壁上刻上了各種各樣的圖畫,這些圖畫中所蘊涵的故事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我們也非常希望流傳很久遠的故事能夠全部都刻在石碑上。

我們現在很少有人在石頭上刻字了,這是因為在石頭上刻字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再說了,想要移動這樣一本幾十普特[43]甚至幾百普特重的書,光靠人是絕對無法做到的,除非使用起重機。而且,你絕對無法把一部石頭書帶回家去閱讀,也不可能拿著一封石頭信到郵局去郵寄。

很久之前,人們就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優質的材料,它要比石頭輕很多,卻還要與石頭一樣經久耐用。

人們嚐試過在青銅上寫字。我們現在還可以找到很多刻著銘文的青銅板,那是古代用來裝飾宮殿和神廟的。有些時候,一塊這樣的青銅板能夠鋪滿整麵牆壁。如果青銅板的正反兩麵都刻上了字,那它就會被掛在鏈子上。

在法國的布盧瓦城中,有一座教堂的大門是由青銅製成的。這扇大門看起來就像是一本書。它上麵刻著愛丁納伯爵和布盧瓦市民所簽訂的條約。市民們答應為伯爵的城堡建造一堵城牆,並以此來換取征收酒稅的權利。那種酒早已被喝得一幹二淨了,而喝酒的人也早已長眠於地下,城堡四周的城牆已經坍塌得所剩無幾,隻有那則條約仍然在裝飾著青銅大門。

石頭書和青銅書都是十分笨重的。可這居然還不是它們最主要的缺點,最糟糕的是在它們上麵刻字實在是太困難了。假如現代的作家必須要係上圍裙,拿起錘子和鑿子來幹石匠活的話,那他會在書中寫些什麼呢?為了寫一頁書,他甚至要叮叮當當地敲打上一整天的時間。

相比較之下,我們現在的寫字方法就要高明得多了。紙張確實是一種不太耐久的材料,可是,有沒有一種材料既像石頭那樣經久耐用又像紙張那樣容易在上麵寫字呢?

實際上,在很久之前,住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早就使用過這樣的材料了。

有一個叫做雷雅特的英國人,他在亞述的古都尼尼微城的廢墟裏發現了亞述王亞述巴尼拔的整座圖書館。這座圖書館非常奇特,因為裏麵找不到一頁紙,所有的書都是由黏土做成的。

亞述人先是把黏土製作成一塊相當大的厚泥磚,接著,抄寫員用一根三角形的小尖棒在上麵畫上符號。他把小棒按進泥裏之後,很快就把它取了出來,這樣一來,每一個筆畫都顯得頭粗尾細了。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在用這種方法寫字的時候寫得飛快,用不了多長時間,黏土板上就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細小勻稱的楔形文字。

之後,為了使泥磚經久耐用,它會被送到燒製陶器者那裏去焙燒。就目前來說,陶工與圖書印刷業是毫無瓜葛的,可是古代亞述的陶工不僅燒製陶器,還燒製書呢。

泥書在被陽光曬幹之後,又被拿到窯裏去焙燒,之後就變得幾乎和石頭一樣堅固耐用了。這樣的書既不會被火燒掉,也不會因受潮而發黴爛掉,更不怕老鼠的撕咬。盡管它們有時也是會被打碎的,可一塊塊的碎片仍然可以收集拚攏起來。

專家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才把那些在尼尼微發現的黏土板碎片拚好。

在尼尼微的圖書館中,大約有三萬塊的黏土板。每本書都由幾十塊甚至幾百塊黏土板組成,就如同今天的書是由很多頁紙組成一樣。

當然了,黏土板並不能像我們今天所閱讀的書那樣被裝訂起來。所以,每一塊黏土板都會被編排上號碼,而且還要標記好書名。

有一部講述開天辟地的書,開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很久以前,在我們頭頂上的並不叫天空。”於是,這部書的每塊黏土板上依次寫著:“很久以前,在我們頭頂上的第一”,“很久以前,在我們頭頂上的第二”,如此等等,一直到最後一塊板子。

另外,你應該也能夠推想到,所有的這些書上都蓋有圖書館的印記:“武士之王,天下四方之王,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之王宮。天神暨哈斯米泰女神賜國王以聰明之耳目,使王征集曆代作家獻諸先王之一切著作。朕為尊崇理性之天神,選輯該種泥板,並令複製版本,加蓋朕之稱號,藏諸宮中。”

你可以在這個圖書館裏找到你想要的任何一本書!這裏有講亞述國王和呂底亞人、腓尼基人、亞美尼亞人的戰爭的書;這裏有講述英雄吉爾伽美什[44]和他的朋友恩奇都——長著牛腿、水牛角和尾巴的巨人——的事跡的書;這裏有講述女神伊西塔[45]如何到地下王國救出她丈夫的故事的書;這裏還有講洪水淹沒大地,使世界變成一片澤國的故事的書。

每當亞述國王夜晚失眠的時候,他就命令奴隸到圖書館去把書取來。書被取來之後,他就命令奴隸高聲朗讀起來。聆聽著這些古老的故事,國王似乎忘卻了他的憂思。

亞述人不僅在泥板上寫字,還在它上麵蓋印。他們用寶石做成圓筒形的圖章,再在上麵刻出一些圖形來。當要簽訂什麼條約的時候,就拿這個圖章在泥板上滾一下,這樣一來就留下了非常明顯的印痕。

說起來也挺有趣的,我們現如今在布匹上印花紋的時候仍然采用這個老辦法。有一種輪轉印刷機,也是按照這個原理來進行工作的,而板子就被安裝在滾筒的表麵上。

古代留傳下來的很多契約、賬單和單據,都有用這樣的圖章印過的痕跡。在圖章的旁邊還經常可以看到簽名——一些用指甲劃出的小彎道。顯而易見,這就是那些不會寫字的人留下的簽名。

帶 書

石頭做成的書已經讓我們感覺到難以置信了。可是,古埃及人還創造出了另外一種更為奇特的書。

想想看,一條很長很長的帶子,足有一百步長。這條帶子看起來是用紙做成的,隻是樣子有些古怪而已。然而,你細看起來,或者是用手摸一下,這種紙似乎是由許多細長條交織成的一個個方格子拚起來的。假如將它撕下來一片的話,你就會發現它與編織的席子一樣,確實是由很多小條子組成的。這種紙看起來既光滑又明亮,還略微帶有黃色。它就像現在的蠟紙一樣,是很容易破碎的。

帶子上麵一行行的文字並不是按帶子的長度寫的,而是分成幾十段甚至幾百段寫成的。如果按照它的長度從頭一直寫到尾,那麼讀的時候就得從帶子的這頭一直跑到那頭了。

實際上,不僅是這種紙奇特,製作這種紙的材料更加奇特。在尼羅河兩岸的沼澤地裏,長著一種樣子十分奇怪的植物,它的根莖又長又光滑,頂部還長著一個類似於毛刷的東西。這種植物就叫做紙草。在很多種語言中,“紙”這個名稱都是由這種植物的名字而來的:在德文裏叫“papier”,在法文裏叫“papier”,在英文裏叫“paper”。當然,還有我們俄文裏的“папка”,這個單詞也是由紙草的名字演變而來的[46]。

對埃及人來說,這種植物是他們真正的朋友。他們不僅用紙草來造紙,而且還吃紙草、喝紙草,把它做成衣服和鞋子,甚至還用它來造船。煮熟的紙草、甜蜜的紙草汁液、紙草做的布匹、紙草皮做成的涼鞋以及紙草稈編成的小船,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埃及人從這種醜陋的、像牛尾巴一樣的植物中獲得的。

有一位古羅馬的作家曾經親眼見過製造紙草紙的過程,並為我們留下了古埃及造紙廠的珍貴記錄。

古埃及人在製造紙草紙的時候,先用針將紙草的稈分成長條,並盡可能分得寬一些。在此之後,他們把這些長條一條一條地黏合起來,形成整整的一頁。這項工作是在用尼羅河裏的泥水打濕的桌子上完成的:在這個時候,泥水已經成為了膠水。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桌子需要放置得傾斜一點,以便水能夠向下流走。

在粘好了整整一個長條之後,再把兩端切齊,接下來在上麵橫放上一條長條。這樣一來就製作出了一種像織物一樣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一條經線一條緯線地編織起來的。

在做好一遝之後,人們就把一塊重物放在它們的上麵將其壓平,然後再把它們放到太陽底下曬幹,最後用骨頭或者貝殼來將其打磨光滑。

紙草紙與現在的紙一樣,也是分很多種等級的。質量最上等的紙草紙是用紙草稈的芯做成的。它有十三截指頭寬,大小就跟我們平常用的練習本差不多。

埃及人把這種紙草紙稱為“聖紙”,因為他們是用它來抄寫經書的。

古羅馬人從埃及人那裏買來了最上等的紙,並把它稱為“奧古斯都紙”,以示對他們的皇帝——奧古斯都的尊敬。質量第二等的紙叫做“莉薇婭紙”,這是用奧古斯都的皇後莉薇婭的名字來命名的。

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等級的紙。質量最差的紙叫做“商人紙”,隻有六個指頭寬,它不是用來寫字的,而是用來包貨物的。

埃及的亞曆山大城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紙廠。而亞曆山大城所出產的紙張暢銷全世界,有羅馬、希臘,甚至還有很多東方國家。

一頁一頁的紙在準備就緒之後,人們就把它們粘貼成長長的帶子,有的長達一百米,甚至還有很多是超過一百米的。

這樣的書究竟該怎樣來閱讀呢?

假如把它在地上鋪開,幾乎就得占滿整條街道。而且,趴在地上看書也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

把它貼在柵欄上怎麼樣呢?

可是,有沒有足夠多的柵欄能夠貼得下全部的書頁呢?要知道,沒有人專門設立過這樣的“讀書柵欄”啊!就算有,今後一旦下起雨來,書會變成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而且,你又該對它采取怎樣的保護措施,使其免受壞天氣的侵害,使它不被壞人在某一天給撕成一片片的呢?

或許你另有奇思妙想:請兩個朋友來幫忙,一人拿著書的一頭,把它展開來閱讀。

然而,這個方法也同樣是不可取的,因為你到哪裏去找兩個朋友自願拿著一條長長的帶子,每天在你麵前站上好幾個鍾頭呢?

不過,或許也可以把長帶子裁剪成一頁一頁的,就像我們現如今的做法一樣,把它們裝訂成書。那麼,這個方法究竟可不可行呢?

這也是不行的,因為紙草紙可不像我們現在用的紙那樣可以隨意折疊,相反,它一折就斷。

但是,埃及人想出了更加智慧的方法。那就是把長長的帶子卷成筒狀,為了不使其折斷,便把它卷在一根小棒上。小棒的頂部雕刻著類似於象棋[47]裏國王那樣的人像。因此,在閱讀書卷的時候,人們總是拿著小棒的一端。

我們現在存放地圖的時候同樣使用這樣的方法。報紙也經常被卷在棒上,以免被弄壞。

這種書是這樣來閱讀的:左手握住刻有雕像的那個小棒,右手負責展開書卷。也就是說,在閱讀的時候,兩隻手都要派上用場。一旦你挪開右手去揉揉眼睛,或者是抓起一支筆,那麼,整個書卷就會一下子變成原來那番模樣。所以,如果想從書中摘錄些什麼,或者是要在上麵作些注解,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要抄錄這本書,就得由兩個人來完成:一個人讀,一個人寫。

假如有一個人想要鑽研學問,而且他習慣於在眼前攤開一大堆書本,把每一本都翻到他想要看到的書頁,那麼,用這樣的書來工作就顯得非常不方便了。

然而,紙草紙卷並不僅僅有這一個缺點。在通常的情況下,一個紙草紙卷隻不過是整部書的一部分。如果我們這裏要印成一冊厚厚的書,那在埃及、希臘和羅馬就必須要分成好幾卷紙草紙卷。所以,在那個時代,書絕對不是一件可以放得進口袋裏的東西。假如非要帶上一部書,那就得把許多紙卷裝進一個像大盒子似的、有皮帶的圓桶裏,然後扛在背上走。有錢人是從來不會自己背書的,如果他們到圖書館或者書店裏去,就會隨身帶上一個奴隸,讓這個奴隸背著裝書的桶子。

那個時代的書店,與其說是書店,倒不如說是賣糊壁紙的店鋪。在長長的書架上,擺放著一排排的紙卷,就好像糊壁紙卷一樣,而且每一卷的上麵都附帶著一個標簽,標記著書名。

在紙草紙上寫字所用的顏料是黑色的和紅色的,而寫字的筆則是一根削得尖尖的蘆葦稈。所有的埃及抄錄員都會隨身攜帶一個文具盒和一個水杯。這種文具盒,今天在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裏還可以見到。下麵是一塊板子,上麵有一條放蘆葦稈的長槽和兩個盛顏料的窪。墨水是隔了很長時間之後才有的。

那個時候的墨水與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墨水是完全不同的,它是由煙炱和水製成的。如果想把這種墨水調得稠一些,使它不會從筆尖滴落到紙上,就得在裏麵加入一些阿拉伯樹膠。

這種墨水遠沒有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墨水經久耐用。用海綿很容易就能把這種墨水寫出的字跡擦掉,而海綿起到的正是現如今橡皮的作用。

有的時候如果手頭上沒有海綿,他們就會用自己的舌頭把字跡舔去。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講的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在宮廷裏舉辦寫詩比賽,那些窮困潦倒的詩人不得不舔掉自己的作品。

要使墨水順利地從筆杆上流下來,就得在蘆葦稈的一端劈上一條縫。所以,這種筆的筆尖上有一條縫,與我們今天用的筆非常相似。

筆尖上沒有縫是絕對不行的。你試著用一支折斷了半個筆尖的鋼筆寫寫字看——那是根本寫不成的。

如果中間有條縫,筆尖就會被分成兩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墨水能夠沿著中間的溝槽又細又勻地流出來。如果想要寫出來的筆畫粗一些,就把筆尖撳得重一點,把墨水的“河道”擴大些,這樣一來,墨水就可以多流出來了。這真是一個既簡單又巧妙的方法啊!

直到現在,金字塔的牆壁上還保留著很多埃及抄錄員——錄事的雕像。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他們盤坐在地上,左手捧著紙卷,右手拿著一支蘆管筆。錄事的耳朵上還夾著兩支備用的筆,這種做法很像我們現在的很多售貨員。

我知道一個關於錄事的故事,現在就給你們念叨念叨。

一個錄事的故事

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一下錄事手裏麵拿著的紙卷,我們就會很驚奇地發現:原來寫在紙卷上滿頁滿頁的字體與我們所認識的象形字一點兒也不同。

這種書法寫得非常潦草,與我們常常在埃及的神廟和陵墓牆壁上所看到的那種精細圖形一點兒也不一樣。

要想弄明白這裏麵的緣故其實並不困難。原來,在紙草紙上寫字,要遠比在石頭上刻象形字簡單。在石頭上刻字需要個把鍾頭,而在紙草紙上隻消一分鍾就搞定了。這樣一來,象形字在紙草紙上失去原本好看工整的外形,也就不足為奇了。寫字的速度一旦加快,所有的筆畫就都變得潦草了,於是,每一個圖形也就變得簡單了。

隻有那些祭司還一門心思地想要把字寫得好看一些,他們的每一筆每一畫都寫得非常仔細。然而,那些非神職人員的追求就是越快越好了。

最終,在埃及人之中產生了三種字體:象形體、僧侶體和大眾體。

看看吧,紙草紙的發明促使埃及字體發生了怎樣的一場革命啊!

我們的故事中所要講的這位錄事所寫的就是大眾體。當那些身穿白色圍裙的工人把稻穀搬運進倉庫的時候,他就照例將穀物的分量記錄下來。

工作進展得如此之快,接收穀物的工頭剛一喊數目,他就必須趕緊飛快地記下來。時間緊迫,他哪有時間每個字都仔仔細細地描畫啊!

工人背著盛黍穀的筐子,沿著磚頭砌成的台階一直走到圓頂倉庫邊的平台上。接著,他們把整筐的穀物送到屋頂上的孔洞裏,把黍穀倒出來之後就趕快往回走,以便其他背著滿筐黍穀的工人能走上去。

最後,整堆整堆的穀物全部稱量過後,便一齊倒進倉庫裏。工人們把籮筐放在一起之後就各自回家了。

錄事把筆放進文具盒,把紙草紙卷好,倒出了杯子裏麵的墨水,然後就跟其他錄事一起走出大門,到街上去了。

有幾個錄事會在小酒吧裏逗留一會兒,和朋友們喝上幾杯啤酒,或者是喝一杯棕櫚葉釀造的白酒。可是,錄事西薩蒙卻不能在小酒吧裏喝上幾杯,隻見他悶悶不樂地朝家的方向走去。因為還要等上十天他才能領到自己的工資,而最近一次發的工資早就被他花得精光了。回到家裏也沒有飯吃,既沒有米,也沒有油,更沒有人可以告借。

當然了,也有不少錄事擁有著大量的房產和土地。比如說專門負責國王穀倉的錄事納希穆特,據說他盜用了很多公款,現如今已經成為這座城市裏數一數二的大富豪。而老實人卻總是要忍饑挨餓!

自從西薩蒙畢業後,已經有整整七個年頭了。這七年完全是窮困潦倒、不堪回首的七年!他在學校時別人為他預料的前途並不是這樣的。在那個時候,他比任何一個同學都有才華。

他剛一起床,穿上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讀書。整天埋頭於書本之中,閱讀著、抄寫著古代聖賢的箴言。

“千萬別浪費時間,否則的話,你就會給自己帶來莫大的悲傷!用手寫字,用嘴讀書,傾聽長者的忠告。

“孩子的耳朵長在背上,你不打他,他是不會聽話的。如果你偷偷跑到大街上去玩兒,我就綁住你的雙腿,然後用河馬皮製成的鞭子狠狠地打你一頓!”

對於西薩蒙和他的同學們來說,河馬皮的鞭子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因為在那個時代的學校裏,它和紙草紙同樣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然而,並不是鞭子把西薩蒙的學習成績變得比別人好的。父親送他上學前對他說的話永遠令他銘記於心:“我之所以送你去上學,讓你跟那些有身份的人家的孩子待在一起,是希望你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後做一個出色的錄事。”此外,父親還再三地叮囑西薩蒙,在學校裏要爭取獲得別人的同情,要知道,沒有哪一家學校是為窮人家的孩子開的。

西薩蒙學習起來無比用功。無論是讀書,還是寫字,他都要比同班同學快很多。他清楚地知道當新的一章開始的時候要用“紅行”,也就是說開頭的一行字要用紅顏料寫,而且永遠不會忘記一首詩和另一首詩中間要用紅標點分開。他可以把《遇難的船》[48]、《伊普維爾的控訴》、《希特之子致杜亞的訓言》等必須要抄寫的書背得滾瓜爛熟。他熟讀所有的算術和幾何教材,書的一開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有一種方法,能幫人揭開所有神秘的事物,揭開所有隱藏在事物中的秘密。”

五個人分一百個麵包,其中兩個人分得的是其餘的人所得的七倍。對於這道算術題,沒有人能比西薩蒙更會算了。

然而,他現在必須要相信,不光是在算術教材裏會出現不平均,現實生活中的麵包分配同樣是不公平的。

而西薩蒙呢,他並不是那種得到的比別人多幾倍的人。

不過,西薩蒙並沒有長時間地沉浸在悲傷的憂思中。他想起了希特的兒子對杜亞說的那番話:“假如一個錄事能夠在京城裏謀個好職位,那他就不會貧窮。要知道,沒有哪一個錄事不是靠王宮的俸祿吃喝穿戴的。”

西薩蒙邁著矯健的步伐朝自己的家走去。他的妻子和年僅六歲的兒子正在家中等待著他回來。孩子已經上學了,將來也打算做個錄事。他現在正用那笨拙的小手在陶器碎片和木片上塗著彎彎曲曲的拙劣的字呢。

蠟 書

蠟燭——這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然而,蠟書就很少有人見過了。蠟書能夠像牛油一樣融化,這也許比磚書或者帶書更加神奇吧。

幾乎很少有人了解,古希臘時期發明的蠟書,差不多一直延續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那個時候仍然有很多人在使用它。

看看這幅圖上畫的蠟書,你就知道它長得到底是什麼樣了。它是用一塊塊像我們的袖珍小本那樣大小的板子製成的。在每塊板子中間刨出了一個框,裏麵鑲嵌著黃色或者染成黑色的蠟。

每塊小板子的兩個角上各有一個小孔,孔裏穿過一根線繩,把很多塊板子訂成一本書。第一塊板和最後一塊板的外麵是不上蠟的,如此一來,當書本合攏的時候,就不怕擦壞板內蠟上的字了。

那麼,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在蠟板上寫字呢?

墨水當然是不行了。在蠟板上寫字的時候,需要使用一根鋼製的小棒——蠟板鐵筆,這種筆的一端是尖的,而另一端是圓的。尖的那頭用來在蠟板上寫字,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在蠟板上刻字,而圓的那一頭就用來塗抹掉寫錯的字跡,這可是我們現在用的橡皮的又一個老祖宗啊!曾經的某一個時期,人們不用鐵筆,而是用手指甲在蠟板上刻字。在古希臘,當法官交換審判意見的時候,他們就用指甲在蠟板上劃出線條。短線表示“無罪”,長線則代表“有罪”。這樣一來,法官的指甲上總會沾滿蠟。

蠟板的造價是非常低廉的。因此,人們經常用它來打草稿,記筆記,演算題,開單據,甚至用它來寫信。那個時候,紙草紙全是從遙遠的埃及輸入到希臘和羅馬的,所以非常昂貴。因此它僅僅被用在書籍上。

蠟板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它十分經久耐用。羅馬人用蠟板把信寫完送出去,往往就會收到寫在這塊蠟板上的回信。一塊蠟板甚至可以用上很多次,寫過之後還可以用鐵筆的圓頭擦去,蠟板還可以重新使用。

有一句諺語叫“經常把鐵筆倒過來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寫文章要多加修改,這是給當時的青年作家的一句忠告。

盡管那樣的蠟板和鐵筆早就廢棄不用了,然而,我們現在還是經常會說某某人的一支“鐵筆”非常棒,這就是在誇讚對方的文章寫得非常好[49]。

然而,蠟是很容易被磨平的,而這一點也總是使人感覺到很不舒服。有的時候,人們收到了一封非常重要的秘密信件,可是這封信在途中很有可能已經被人擦掉或者塗改過了。為了保險起見,最好在已經寫好的信外麵再封上一層蠟,並且在這上麵寫些“你好,最近身體可好?請來寒舍吃飯”等無關緊要的話。在收到這樣的一封信之後,收信人就要小心翼翼地刮掉表麵上的那層蠟,然後才能閱讀寫在下麵的內容。因此,在那個時候,信就像我們住的房子一樣,既有一層樓的,也有兩層樓的。

拉丁字母刻在石頭上的時候,筆體總是非常挺拔的;寫在紙草紙上的時候就會立刻變得圓潤彎曲起來;而當被刻到蠟板上的時候,字體就變得十分潦草了。

對於刻在蠟板上的羅馬文字,相信隻有古文文學家才能夠辨認出來。而我們這些普通人就很難看懂這一鉤一點究竟是在寫些什麼了。

你也可以試著做一塊蠟板,在上麵寫些字看看。試過之後你就會明白了,要在蠟板上把字寫得工整圓滑,尤其是當寫字寫得特別快的時候,究竟有多麼困難。

隻有到了現代,到了鉛筆和物美價廉的紙張被發明出來之後,我們才可以徹底告別蠟板。然而,就在幾百年之前,每個小學生的腰帶上還都掛著一塊蠟板呢。

在呂貝克城的聖詹姆斯教堂外的垃圾堆裏,曾經發現過很多學生們用的蠟板。不僅如此,在那裏還發現了很多蠟板鐵筆、切修羊皮的小刀以及用來打學生手掌心的木棍。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學生差不多總是要挨打的。因此,人們常用“我挨過打”這句話來代替“我讀過書”。

在一本大約一千年前的拉丁語教材中,有這樣一段師生間的對話:

“學生:我們都是孩子,請老師好好地教我們說拉丁語,因為我們說得都很不好。

“老師:我教書可是要打人的,你們願意不願意呢?

“學生:我們寧願為了學習而挨打,也不願意總是無知無識的。”

這段談話就是這樣繼續下去的。

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到,那個時候的學生,盤腿坐在地上,膝上放著一塊蠟板,左手扶著這塊板子,而右手則逐字逐句地記錄下老師口授的字句。

其實,不僅是學生們使用蠟板,僧侶寫聖課的程序、詩人寫詩篇、商人記賬、富家公子給太太小姐寫情書或者是找人決鬥,也都會用到蠟板。有的人使用的蠟板是由山毛櫸木製成的,它的樣子很不美觀,外圈包著一層鐵皮,從而起到加固的作用,中間則塗著攙了油脂的很髒的蠟。還有一些人使用的蠟板是用精致的紫檀木製成的。最後,還有一種造價昂貴、做工精良的蠟板,它是用象牙製成的。

13世紀的巴黎甚至還有專門製造蠟板的作坊。

可是,這幾百萬塊蠟板現在都跑到哪裏去了呢?它們早就被人們給燒掉了,或者是丟到垃圾堆裏去了,就如同我們今天處理舊報紙一樣。然而,如果現在要買一塊兩千年前羅馬人寫過字的蠟板,就不知道要花多大的代價了!

羅馬人用過的蠟板保留到現在的已經少之又少了,在此之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從龐貝城的大銀行家則濟利亞·尤孔都斯的宅子裏找到的。這座城市早在維蘇威火山爆發的時候[50],就和附近的赫庫蘭尼姆城同時被火山灰湮沒了。假如沒有那次火山爆發,這些蠟板也就無法流傳到我們這個時代了。我們的手中隻有二十四卷從羅馬人那裏傳下來的紙卷,而且都是在赫庫蘭尼姆城的廢墟裏找到的。如果和漫長的時間相比,即使是最可怕的災難也顯得微不足道了。時間是不會等人的,它常常會把人類的活動記錄抹去,就像鐵筆把蠟板上的字跡擦掉一樣。

皮 書

正當紙草紙處於黃金時代的時候,它的勁敵——羊皮紙出現了。在很久之前,有些遊牧民族就曾經在獸皮上寫字。後來,等到人們學會製作皮革的時候,皮革才變成羊皮紙,從而成為寫字的材料。據說,它的發明過程是這樣的:

在埃及的亞曆山大城中,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圖書館,裏麵有近百萬卷紙草紙卷的藏書。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曆代法老都十分關心這座圖書館的發展情況。因此,多年以來,亞曆山大圖書館始終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然而,沒過多久,另一個圖書館超過了它,它就是小亞細亞的帕加馬城圖書館。當時的法老決定采取無情的手段對帕加馬圖書館進行報複。於是,他下令嚴禁把紙草紙輸到亞洲。

帕加馬的國王采取了應對措施,那就是命令國內最高明的工匠用羊皮製成一種可以寫字的材料,用來代替紙草紙。從那個時候起,帕加馬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全世界的羊皮紙製造工廠。

羊皮紙就是這樣被發明出來的,它的原名叫做“帕加曼”,帶有很濃厚的誕生地的色彩。

羊皮紙在很多方麵都要優於紙草紙。它可以折疊,易於裁剪,並且不怕碎裂和折皺。羊皮紙的這些優點,起初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在使用羊皮紙的時候就像使用紙草紙那樣把它卷起來。然而,大家後來終於知道羊皮紙是可以對折的,能夠疊成一張一張的,再用線把書頁裝訂成冊子。如此一來,很多單頁裝訂成的真正的書終於問世了。

人們先把新剝下來的牲口皮——綿羊皮、山羊皮或者小牛皮浸在水裏泡軟,然後用利刀將皮上的肉刮掉,再浸到灰汁裏。這樣一來,用刀刮去皮上的毛就變得容易很多了。接下來,把這種皮用白堊擦過,再用浮石將其打磨光亮。這樣的話,一張淡黃色的、兩麵光潔的薄羊皮紙就製成了。

羊皮紙越薄,它的價格就越昂貴。人們創造性地製造出了一種世界上最薄的羊皮紙,可以卷成一卷,放在一個堅果的殼裏。古羅馬著名的演說家西塞羅曾經說過,他見過一卷極小的羊皮紙卷,上麵整整寫了《伊利昂紀》裏麵的二十四首詩。

把羊皮的邊緣切齊之後就得到了一大張羊皮紙。把這張羊皮紙對折兩次,然後折成四頁,再用幾疊這樣的頁子來訂成本子。俄文中的“本子”叫做“тетрад b”,這是從希臘文借鑒過來的,意思就是“四開”。要知道,俄文裏從希臘文轉移過來的單詞可著實不少。

這就很容易搞明白了,為什麼“本子”的原字是“四開”的意思,因為本子一般都是用四開的書頁訂成的。後來,人們不僅把羊皮紙折成四頁,也折成八頁、十六頁。於是,八開、十六開等不同開本的書也就應運而生了。

紙草紙隻能在一麵寫字,而羊皮紙卻可以兩麵寫字。這也正是羊皮紙的另一大優點。盡管它擁有如此眾多的優點,可卻也經曆了漫長的時間才最終戰勝紙草紙。剛開始的時候,羊皮紙隻是被用來謄寫稿子,等到稿子到了書鋪之後,還要重新抄寫在紙草紙上。所以,作者的著作總是從蠟板上跑到羊皮紙上,再從羊皮紙上跑到紙草紙上,最後從紙草紙上來到讀者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