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海風下》這本書的創作旨在將海洋及其生物的故事變成栩栩如生的現實,講給那些可能會讀這本書的人們,就如同我在過去十年裏所感受到的一樣。
此外,之所以撰寫這本書,是因為我深信海洋生物的故事是值得人們了解的。站在大海的邊緣,體會著潮起潮落,感受著巨大的鹽沼上飄動的薄霧的氣息,觀察著數千年來濱鳥沿著海岸線來回翱翔,時而飛起,時而俯衝,看著年邁的鰻魚和年輕的西鯡一同遊進大海,這樣做都是為了要了解這些生物,它們幾乎是地球上存活得時間最久的生物。它們在人類最初站在海岸邊,滿懷驚奇、極目遠眺之前便已經存在;盡管人類王朝在不斷地興衰起落,它們卻年複一年地持續生活著,曆經了千秋萬世。
在構思這本書的時候,從一開始我就麵臨著決定主角的問題。
不久我就發現,很明顯沒有哪一種動物的蹤跡能夠遍布我所要描寫的海洋的各個角落,無論是鳥類、魚類、哺乳動物或者海洋裏的任何一種小生物。然而,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因為我意識到無論自己願不願意,海洋本身才是故事的主角,而且必須是;因為想到海洋掌管著生活於其中的每一個生物的生殺大權,從最小的生物到最大的生物,無一例外,所以它難以避免地將貫穿全書的每一頁。
《海風下》囊括了一係列描述性的故事,依次講述了海濱的生物、遠海以及海底的情況。因為在這本書裏麵,讀者是通過閱讀幾乎沒有任何評論的描述性語言來觀察一切事件的,或許一些“程序”是很有必要的。
在第一卷“海之邊緣”中,我再現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海岸一片水域裏麵的生物。那裏有著長滿海燕麥的綿延起伏的沙丘,有著寬闊的鹽沼,有著靜謐的海灣,也有著荒蕪的海灘。我的故事開始於春季,那時黑剪嘴鷗正從南方飛回來,西鯡也正從海洋洄遊到河流,濱鳥大型的春季遷徙正處於高峰期。看著一隻磯鷂在春日裏沿著海邊恣意奔跑,四處探尋,就意味著瞥見了一場冒險前夕的遷徙。這場遷徙甚是引人注目,以至於我用了整整一章來描寫北極凍原濱鳥夏日裏的冒險之旅。然後,我們隨著鳥兒在夏末之際一起返回卡羅來納州的海灣地區,繼續觀察鳥類、魚類、蝦類以及其他水中生物的一切活動,體驗季節的變換。
第二卷“海鷗之徑”的故事發生在相同的時間段內,隻是地點變成了遠海,但是這裏的季節更替則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遠海是一個距陸地數英裏的地方,那裏的生物種類多樣,美得不可思議,人們差不多對其全然不知,隻有少數幸運者才有所了解。第二卷的故事是圍繞一個真正的海洋漫遊者——鯖魚——而展開的,從它在孕育生命的大海的表麵水域誕生開始,接著講到它幼年生活在漂遊的浮遊生物群時所經曆的變遷沉浮以及它年輕時藏身於新英格蘭海灣裏的時光,最後講到它成為漫遊於海洋的鯖魚群裏的一員。它們遭受著以魚類為食的鳥類、大型魚類和人類的蹂躪。
第三卷“河海之交”講的是形成大陸邊緣或者大陸架的平緩傾斜的海床,陡峭下傾的大陸坡以及最終的深淵或者深海。幸運的是,有這樣一種生物,其生活足跡囊括了以上所有區域,這在海洋和陸地的史冊中是絕無僅有的。這種生物便是鰻魚。然而,為了刻畫這種傑出生物的全部生活,我們有必要從沿海河流那遙遠的支流開始,在那裏鰻魚度過了自己成年生活的大部分時光,並且我們要追蹤鰻魚在秋季洄遊到海洋的產卵遷徙。其他魚類會在秋天離開海灣區域,它們向遠方遊著,直至找到溫暖的水域好讓它們過冬。但是鰻魚會一直遊下去,直至到達馬尾藻海附近的一個深淵。在那裏,它們會產卵,然後死去。每年春季,年輕的鰻魚將離開這個陌生的深海世界,獨自遊回沿海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