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好在保成這個關子也賣不了多久,方怡很快便從康熙口中聽到了消息、
保成和戴梓再次研究了滑膛槍,現如今的滑膛槍要比之前的射程更遠,並且連發更多。
之前的滑膛槍在康熙看來,雖然有用,但是用處並不大。
至少如果是在同蒙古騎兵的對戰之中,康熙並不會選擇滑膛槍。
但是經過兩人再次研究改版的滑膛槍,卻能夠在戰爭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所以康熙得到這個結果之後,整個人的激動都是壓不住的。
第一次同蒙古對戰,雖說是取得了勝利,但是並未完全勝利。
肯定會有第二次,康熙原本覺得二十九年剛剛打了一場仗,即便他心中在著急,多方麵考慮之後,怕是下一次戰役也要等到康熙三十六年,心中才有真正的成算。
畢竟一場戰役的消耗是巨大的,雖然商業貿易確實給國庫帶來了不少錢財,但是接連的打仗也會讓百姓們覺得心中不安。
況且如果兩次打仗的時間距離太近,康熙其實也沒有信心,能夠徹底將準噶爾打趴下。
但是戴梓和保成送上來的滑膛槍,卻讓康熙改變了主意。
有了滑膛槍的幫助,隻要滑膛槍能夠量產一部分,同蒙古這場仗,大清獲勝的幾率將會大大提高。
戰爭勝利這件事情對於康熙來說太重要了。
因此他根本不願意浪費時間,在實驗了戴梓送上來的滑膛槍威力之後,便迫不及待將戴梓從內務府調到了養心殿,仔細詢問有關滑膛槍的事情。
除此之外,康熙還做了許多準備,詢問戴梓做出滑膛槍的材料,人力以及成本。
畢竟成本才是決定滑膛槍能否大批量生產的重要因素。
若是這滑膛槍的成本極高,即便是康熙再心動,也絕對不會讓滑膛槍量產。
畢竟就算滑膛槍再好,也沒有到一本萬利的地步。
好在戴梓給出的數字,在康熙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
當即康熙便決定讓戴梓專心研製滑膛槍,讓滑膛槍量產。
對此戴梓當然一口氣答應下來。
之前皇上不給錢的時候他還在堅持,後來被調到內務府有了些許錢財,戴梓更是認真。
如今皇帝願意大手一揮,給出這麼多錢財讓他量產滑膛槍,戴梓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況且量產對於戴梓來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他研究滑膛槍的人手並非隻有他自己和保成兩個人。
這幾年戴梓也是教出來了不少學生的,這些學生之中也有不少對滑膛槍感興趣的。
之所以這次滑膛槍能夠讓康熙這麼滿意,大家都是出了力的。
康熙給了戴梓一年的時間,讓戴梓量產滑膛槍。
確保滑膛槍的產量能夠達到一萬個。
軍隊之中那麼多人,一萬個滑膛槍雖然不算多,但是也足夠康熙組建新的軍隊,讓一些先鋒軍隊手持滑膛槍開路,便已經足夠了。
康熙信心滿滿,而方怡也有了新的發現。
是內務府出海的商隊帶回來的。
竟然是橡膠樹。
隻可惜橡膠樹運到京城的時候,因為水土不服已經快要死了。
但是身旁有熟知橡膠樹特點的人,還特意向方怡掩飾了一下,當著方怡的麵砍向橡膠樹,方怡雖然對橡膠樹也是一知半解的,但是此時也是清楚的。
有了橡膠,馬車將會更加平穩,況且橡膠的密封性很好,若是橡膠樹真的能夠移植,未來自然是好處多多。
因此方怡馬不停蹄安排內務府的人將這橡膠樹找一個氣候合適的地方種下去。
商隊出海,帶回來了不少小樹苗,還有些許種子,原本還帶回來了兩棵大樹,但是走到京都之後,能活下來的便隻有這麼一棵樹了。
但即便是一棵,也是收獲,也足夠了。
橡膠樹在京城附近活不了,要種到南方去,方怡對於橡膠樹如何種植,更是一竅不通,因此剩下的事情,隻能依靠下麵人的經驗。
方怡算是有心無力了。
但是很快方怡便顧不上。
康熙三十二年的到來,讓康熙重整旗鼓,再一次準備親政了。
之前親政途中生病回京,康熙雖然沒有對外人提起過,但是在他自己心中,一直都如一根刺一樣的存在。
如今終於找到了機會,讓自己將這根刺拔除。
因此康熙這一次抱有很有的決心,希望自己能夠一戰解決。
這一次康熙禦駕親征的反對聲少了許多,因為大家都知道,這種反對沒有任何意義。
康熙已經下定了決心,即便此時的他們,再努力勸諫,也不可能讓康熙改變想法。
倒不如老老實實的,在京都祈禱康熙早日戰勝回京。
這一次保清和保成依舊陪伴在康熙左右,跟隨康熙一起前往前線。
而之前組建出來的滑膛槍對於,被康熙分為了五個小隊,到時候從不同的方向包抄。
而這五個小隊之中,除了康熙帶兵其中一個小隊。
剩下四隊的領袖分別是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大阿哥保清,以及保成。
而這四人之中,隻有保成一個人之前沒有領兵的經驗。
保清雖然之前在戰爭的時候,同福全吵了一架,但好在最終並沒有造成什麼不可挽救的結果。
保清對於戰場也算是有了初步了解。
唯有保成才是最陌生的人,但是保成卻沒有多少擔心。
他相信滑膛槍的能力,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這次的戰役再次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等到康熙帶著保清和保成回京的時候,已經是康熙三十四年了。
或許是因為在戰場上真正見了血,這次保成回來之後,整個人的氣勢都不一樣了。
但是在看到方怡第一眼,還是露出笑容,看起來並沒有什麼變化。
“好好休息,好好休息。”方怡看著已經比自己高許多的保成,許多話都被塞到了嗓子眼中,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在戰場上這一年的時間,保成肯定是精神高度緊張的時候,如今回到京城,休息才是必要的。
保成在戰場上其實很少寫信回來,畢竟遞信不算方便。
但是每一次寄回來的信件,都隻是報喜不報憂的。
方怡知道保成的性子,即便保成在戰場上真的受了傷,也不可能告訴她。
索性方怡便不問了。
隻有不問才能假裝自己不知道,才能忍下去。
不過在保成入睡之後,方怡並沒有離開,而是仍舊守在保成身邊。
再次叫來了太醫為保成診脈。
而也是到這個時候,方怡才終於看到保成身上的傷痕。
如今看起來已經愈合了,但是落下的疤痕卻有些許猙獰,想來要養一些日子才行。
方怡捂著嘴,不想打擾正在休息的保成,壓抑著自己的哭聲。
保成不想她知道,她便一直都不會知道。
她的孩子已經學會了自己承受傷痛。
她也不想讓孩子看出端倪來。
康熙班師回朝,大清大勝,自然是要設宴的。
並且為了表示慶祝,康熙還特意減免了稅收,大赦天下,大清境內一片歡騰,都是百姓們歡呼的聲音。
在這些熱鬧都過去之後,方怡和康熙出宮了一趟。
這次出宮是康熙主動提出來的。
他這幾年一直忙碌著打仗一事,許久沒有去集市上了,如今閑下來,自然是想要看看百姓們現在的生活怎麼樣,方怡沒有拒絕,而是一同前往。
“這兩年,來大清的洋人已經越來越多了。”大清的航海貿易越來越繁榮,通商口岸自然是越來越多。
留在大清有利可圖,留下的人自然是越來越多。
隻不過康熙許久不來集市,看到這場麵,突然之間還有些不習慣。
“這些人可有鬧事?”康熙一邊詢問方怡,一邊在腦海中回想著自己這些日子看過的奏折,似乎沒有這樣的事情。
但康熙到底不算放心。
方怡搖了搖頭,“理藩院出了大力氣,這些來我們大清做生意的洋人都要遵守規矩,否則誰的麵子也不給。”
“臣妾聽說有不少洋人為了做生意方便,已經開始學習我們的官話了。”方怡說這句話的時候聲音壓低了一些,並未讓旁人聽到。
康熙的腳步頓了頓,但看神情到底是放鬆下來。
理藩院裏麵的官員如今管著同這些洋人們交流,基本上每個人都會一口流利的英語,在交談過程中也不拍被坑。
況且因為早些年宗室學堂的事情,現如今有許多宗室都在理藩院中任職。
從身份上說,這些人屬於皇族,背景身後,即便洋人那裏同樣來了身份高貴的貴族,讓理藩院的官員前去應對,也是足夠的。
因此一路下來,康熙的心情十分不錯。
同方怡在集市的各個小攤處走走停停。
直到走到一個圍了很多人的小攤之前。
“這裏麵賣什麼,竟然這麼熱鬧?”這個地方並不屬於集市最熱鬧的地方,因此每個攤子之間都有些距離。
即便是這樣,都能圍著這麼多人,想來裏麵的東西很讓人新奇。
“兩輪車,自己登上去就能動呢,看起來省力不少,就是價格有些貴了。”搭話的人是個剛剛從人群中擠出來的中年男子。
說話的時候,臉上的神色也十分激動。
手舞足蹈地同康熙和方怡表示著裏麵東西的樣子。
方怡在聽到男人的解釋之後,心跳都忍不住加速了幾分。
如果她沒有理解錯男人方才說得話,男人口中的兩輪車在方怡的記憶之中,還有另外一個名字。
自行車!
方怡更想要進去看看,但是周圍太多了,即便是方怡也沒有辦法進去。
而方才給方怡解惑的那人,更是逆著人流,一心往外走,似乎裏麵有什麼洪水猛獸在追趕自己一般。
“老趙你不再看看?你不是挺感興趣的嗎?”身旁又有人叫住男人。
但是男人頭也沒回,“我得趕緊走,我怕我再不走會頭腦發昏將這東西買下來。”
那兩輪車可不便宜,足夠自己家中小半年的花銷了。
雖說這兩年他們一家比之前的日子好了。
他做了點小生意,還特意學了兩句洋文,就是為了高價將東西賣出去。
自家兒子和兒媳則是擺了一個吃食的小攤位,女兒去了紡織局,媳婦去了育嬰堂。
家中個個都能掙錢,著實攢了不少銀子。
但是每日的花銷也不少。
若是真的讓家中之人自己花了小半年的花銷買一個新奇的二輪車,家中幾人的唾沫怕是都能淹死他。
因此為了克製自己心中的想法,隻能早早離開。
人群根本擠不動,方怡和康熙也沒有興趣繼續在這裏人擠人。
隻讓侍衛留了下來,若是可以,就將那二輪車買下來,最好能夠將賣二輪車的人也帶過去看看。
而方怡和康熙則繼續在集市上悠閑地逛著。
“這幾年,城中的變化真的很大。”康熙看著長街上熱鬧的模樣,心中的感歎怎麼也壓不下去。
長街上越熱鬧,說明百姓們越有錢,百姓們手中有餘錢,足以證明他這個皇帝當得好。
康熙自然是高興的。
“陛下這些年勵精圖治,未敢有一日懈怠,如今百姓們生活越來越好,都是因為陛下治理有方。”
康熙沒有說話,但是看表情明顯是認同方怡這句話的。
兩人沒有一直逗留在集市中,很快便找了個茶樓歇腳。
而在半個時辰之後,留下的侍衛也終於將方怡剛剛安排好的事情完成了。
兩輪車買了下來,賣兩輪車的人也被侍衛帶了回來。
方怡的視線很快便被兩輪車吸引,她猜得沒錯,果然是自行車。
雖然看起來有些簡陋,但是模樣是不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