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reference_book_ids":[703370411613618486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19世紀的俄羅斯文壇中,契訶夫堪稱短篇小說藝術大師。在契訶夫身上,你感覺不到一點兒盛氣淩人的架勢,他永遠是那麼的謙虛、誠懇而又冷靜。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出生於平民家庭,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了中學,後進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契訶夫大學畢業,開始從醫。由於廣泛接觸平民,他深入了解了現實生活,也認識了人性中庸俗和醜陋的一麵。

契訶夫的創作素材基本上都來自他身邊,作品中的人物也大多是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這些“小人物”身上雖然具有濃厚的世俗色彩,但也似乎更貼近大地,更令人覺得熟悉和親切。比如《羅西爾的提琴》中的棺材匠,他與妻子共同生活了52年,卻從未好好疼愛過她。直到妻子去世,他才意識到這一點,因此非常內疚,沒過多久就病死了。棺材匠夫妻這類“小人物”的情感,在現實生活中一點兒也不陌生,所以讀起來感人至深。

契訶夫的作品語言簡潔、犀利、幽默,努力讓人物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他筆下的景物描寫,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就像是從他心裏自然地流出來而不是用筆寫出來的一樣。他就像一位觀察者,努力地把現實世界展現在讀者麵前。

也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受到了質疑。有一位詩人曾經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上說:“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對您都有微詞。他們說,從您的作品中看不出您同情誰或厭惡誰……有些人說也許這是您有意為之的,還有些人說您根本就是一個冷漠的人。”對此,契訶夫誠懇而又謙虛地解釋說:“我寫作的時候,時刻都在按照作品中人物的方式說話和思考。如果我在其中加入某種主觀態度,那麼人物的真實性和作品的緊湊感就會被破壞……而且,我認定並相信讀者會把小說裏缺少的主觀成分加進去。”從這裏可以看出,契訶夫積極追求的是冷靜、真實地刻畫出鮮活的人物。

契訶夫的作品中雖然沒有主觀態度,卻有情感態度。這兩者是有區別的。前者是帶有偏見的,有時候會歪曲事實。後者是作者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體現了作者的立場和價值觀。在契訶夫的小說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對人物的情感態度。他對《瞌睡》中13歲的小保姆充滿了疼愛和同情,對《個人修養》中那個生意興隆的牙醫充滿了鄙視。在《小公務員之死》、《主教》中,我們分明可以看出契訶夫深刻地批判了腐敗的權力,因為它導致人們精神扭曲,使人們對當權者充滿了恐懼。透過《套中人》和《變色龍》,我們可以看到契訶夫尖銳地嘲諷了沙皇專製製度的忠實走狗。透過《在故鄉》,我們可以看出契訶夫對想要改變社會卻缺乏行動的勇氣和能力的貴族青年是充滿理解與同情的……他的作品啟示人們不要自私,不要貪婪,不要崇拜權力,要有尊嚴地活著,這樣才能像他一樣“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點一點地擠出去”。

契訶夫就是這樣一位冷靜、謙虛、誠懇而又熱眼看世界的人,所以他的作品才會具有一種淨化人心的巨大力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