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0436431883,6901126779545586696]}],"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8,"start_container_index":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1},"quote_content":"《綠蒂在魏瑪》reference_book_ids":[702550015760508827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沃爾夫岡·歌德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長壽者,他一生共度過了82個春秋。他生於1749年,逝世於1832年。
歌德生活在一個發生了一係列震撼世界的巨大曆史事件的時代: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法國革命、拿破侖的興起和覆滅、1830年的六月革命。他是這個動蕩時代的見證人。海涅曾說過,世界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於是創造了歌德。歌德就成了這個世界的一麵鏡子。他自己在一首格言詩中這樣寫道:“生活在世界曆史中的人,難道他應該把自己顧憐,哪怕是瞬間?誰鍥而不舍把目光盯住時代,他才可以議論,才配寫出詩篇。”這樣在他的筆下,呈現出的是時代的風雲,剖析的是人的內心世界,描繪的是萬物的運動和發展,探索的是生活的真諦。創作的衝動、無法遏止的激情、窮究底蘊的永遠追求,伴隨著他漫長的一生。
歌德一生寫了數以千計的詩歌,十數部戲劇,數量眾多的長短篇,卷帙浩繁的自然科學著作以及大量的散文、書信以及日記等。在這些作品中,最為重要的當然是悲劇《浮士德》、還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優美詩歌以及他的長篇小說。歌德共寫了三部長篇:《少年維特之煩惱》《親和力》以及《維廉·麥斯特》(分為《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和《維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歌德青年時代的代表作品。
歌德1765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768年因病輟學。1770年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去完成學業。就在斯特拉斯堡讀書期間,他認識了已在德國文壇上享有盛名的赫爾德爾。他倆的結識標誌著德國一次文學革命的開始,這就是當時在德國引起巨大反響的狂飆突進運動。赫爾德爾是這一文學運動理論上的倡導者、綱領的製定者,歌德則是它的文學實踐的代表者和高擎這一運動的旗手。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識、渴求衝破精神和物質束縛、疾呼反抗、要求自由,這些精神充溢在狂飆突進作家的作品之中,而歌德在此期間創作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狂飆突進運動精神體現得最為充分、影響最為廣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與歌德的大多數作品一樣,這部《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他本人愛情生活的一次折光。1772年5月,大學畢業的歌德前往帝國法院的所在地魏茨拉實習。他在這座小城居留了僅5個月的時光,卻使他陷入幾乎導致輕生的愛情旋渦。他在一次舞會上遇上了一個法官的女兒夏綠蒂·布夫,並對她一見鍾情;但這愛情一開始就注定是無望的,她是他的好友凱斯特涅的未婚妻。對夏綠蒂的無法遏止的愛使歌德異常痛苦,他曾幾度想以自殺求得解脫。但他最終克製了這個愚蠢的念頭,不辭而別,離開了魏茨拉,訣別了令他魂牽夢縈的女人a。
歌德回到法蘭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魯撒冷在魏茨拉因戀友人之妻無望而借凱斯特涅的手槍自殺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內心激起了創作的衝動,他手不釋筆,在四周之內就完成了這部書信體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
這部小說沒有什麼引人入勝的故事,歌德本人曾用了這樣一段話對它做了概括:“我描寫了一個有著深沉細膩情感和真正觀察力的年輕人,他陷入迷惘的夢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毀滅自己,直到最後被不幸的激情,特別是被一種無止境的愛情所粉碎,用一顆彈丸射入自己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