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故事》reference_book_ids":[702550013307678208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1,"start_container_index":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8},"quote_content":"《飄》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15664297473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quote_content":"《奧德賽》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352370170893,71664292545681193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以小說《荊棘鳥》聞名於世的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Colleen McCullough,1937—2015)於1998年出版了小說《希臘眾神:特洛伊之歌》。拙譯的該小說中文版於2000年出版,至今已有整整二十年了。

當年翻譯《希臘眾神:特洛伊之歌》時,如同置身於遠古的特洛伊戰場。書中時而展現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刀光劍影,血肉橫飛,廝殺聲震天;時而氣氛神秘,詭異莫名;時而鮮活的人物遭受厄運;時而情節反轉,驚心動魄;時而又有纏綿繾綣的浪漫場景。那一段時間,自己的情緒像過山車一般不停地轉換。及至翻譯完成,心情仍久久難以平靜。二十多年之後的今天,對當時自己的情緒仍然記憶猶新。

當時憑直覺判斷,特洛伊的故事很有可能會被搬上銀幕。因為它扣人心弦,戰爭場麵蔚為壯觀,可視性強,很適合拍成電影。自己對出版社的同誌說了這個想法。果然,由沃爾夫岡·彼得森執導,由布拉德·皮特、黛安·克魯格、奧蘭多·布魯姆和朱利安·格洛弗等主演,由美國華納公司出品的電影《特洛伊》2004年起在世界各地上映,目前已經累計創造了5億美元的票房,僅在中國大陸票房就達7千萬人民幣。電影符合當時我對特洛伊戰爭的想象:史詩般的壯麗畫卷、氣勢恢宏的場麵、鮮明的人物形象,無不給人以強烈的震撼。雖然該電影並非改編自考琳·麥卡洛的《希臘眾神:特洛伊之歌》,但兩者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在小說還是在電影中,神祇都退居幕後,不再控製事件的進程,而僅僅以神諭的方式參與事件。由於考琳·麥卡洛作品的影響力,電影《特洛伊》很有可能受到小說《希臘眾神:特洛伊之歌》的啟發。

電影與小說最大的不同在於兩種藝術媒介的差異。首先,電影表現手法形象直觀,可以短時間迅速地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電影《特洛伊》確實達到了這種效果。但是與小說相比,電影也有其短板:它難以給想象力更大的空間。比如,很多觀眾都覺得電影《特洛伊》中海倫的形象沒有達到他們對海倫美的期待。作為千百年來美女經典形象的海倫,滲透著每個審美主體的想象,而電影中的海倫無論多麼美貌也無法滿足每個人的審美預期。但是小說中的海倫卻可以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使其參與審美創造,將她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另外,直觀性有時也成了限製,比如書中描寫海倫在公共場合任意裸露雙乳,但在電影中則不適合表現。其次,電影和小說的容量也不可同日而語。受時間的限製,電影隻能展現主要情節和人物,其他的情節、人物和細節不得不割舍。但是小說可以刻畫眾多人物,鋪陳情節,提供細節。除了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奧德修斯、阿伽門農、海倫和帕裏斯這些主要人物,小說《希臘眾神:特洛伊之歌》還對普裏阿摩斯、佩琉斯、喀戎、狄俄墨得斯、帕特羅克洛斯、布裏塞伊斯、埃涅阿斯、涅斯托耳、奧托墨冬和涅俄普托勒摩斯等人物進行了頗為細致的刻畫,創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小說《希臘眾神:特洛伊之歌》中的很多情節曲折生動。比如,特洛伊最後一任國王普裏阿摩斯的父親老國王的意外之死,阿喀琉斯的六個哥哥一出生皆神秘死亡,為平息海倫眾多求婚者之間的爭鬥而立的四分馬誓言,阿喀琉斯與半神母親的神秘會麵,奧德修斯為逃避參戰裝瘋被識破,奧德修斯等請求阿喀琉斯出征遇曲折,奧德修斯設計騙來阿伽門農的女兒伊菲革涅亞獻祭,祭司卡爾卡斯的神秘死亡,卡珊德拉的預言,埃阿斯的突然瘋狂與自裁……麥卡洛不愧為講故事高手,她娓娓道來,一波三折,引人入勝。此外,小說的敘述張弛有度,收放自如,讀者在緊張中也有舒緩節奏。而電影將情節集中於戰爭,在三個多小時過程中觀眾始終處於高度緊張之中。再次,小說比電影更易於刻畫人物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本書采用多個人物的視角,對事件和其他人物進行了描敘與評價,提供了多重視角的觀察,同時細膩地展現了人物自己的內心。最後,對有些人物的命運和一些細節的處理兩者不盡相同。電影中盡管最後特洛伊陷落,但海倫與帕裏斯和安德洛瑪刻等逃出了城,而小說中除了海倫,其他人物皆是悲劇結局。兩者還有些細節處理不同。在電影中,希臘或特洛伊方對死者都采用火葬,死者雙眼各覆蓋一枚錢幣;而小說中都是土葬,沒有眼睛覆蓋錢幣這一習俗。另外,電影中文版字幕的人名翻譯沒有按照約定俗成的方法,很多神話中熟悉的名字譯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看了名字不知道究竟是誰。然而,不同的藝術形式又是互補的。如果我們將小說與電影互相參照,就會相得益彰,會有新的啟發、新的發現和新的感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