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韓俊也意識到,事必躬親的結果隻有如諸葛亮一般累死在五丈原上。他自問比諸葛亮的差距或許一個光年都無法比擬,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掌握住大方向就好。
海鑫的集團化已經步入正軌,但是,無論是再多元化的企業,也必須要有個主攻的方向,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海龍汽車隱隱已經成為了海鑫的龍頭,而且國家對於汽車消費給予了越來越多的扶持,比如小排量汽車購置稅減半等優惠政策,也使得海龍汽車的銷量不斷攀升。從而,讓海龍汽車成了海鑫集團最大的一頭現金牛。
哪怕是集團名下的地產公司的盈利能力,也遠遠不及海龍汽車所帶來的利益。當然,這跟韓俊有意識地控製房價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隻要牢牢把握住海龍汽車的正確方向,就可以不斷地為集團帶來巨大的利益。
金錢對於韓俊來說,已經完全成了一串數字而已,而他之所以依然執著於筆記裏的那些產業,不斷的獲取利益,或許之前是為了享受那種過程,可到了現在,卻有了一個他認為必須去做的理由。
————————————————————————————
蘇維康這段時間一直在忙於投資公司的各項事宜,對於內地的一些生意,韓俊沒有安排他也不會去插手。在一個大集團裏,他這種做法無疑是十分明智的,哪怕他是海鑫的元老也是一樣。
當然,對於韓俊這會兒安排的任務,蘇維康自然也會盡心竭力。
這麼多年下來,他已經習慣了韓俊那跳躍式的投資思維,不消說韓俊讓他去台灣購買一項通信技術,哪怕讓他去搞軍工科技,他也不會覺得有什麼意外。
別人不知道,可蘇維康很清楚,海鑫集團當年可是玩兒石頭的,而現在看來,大到樓房,汽車,小到礦泉水,就沒有它不做的。通訊技術而已,對手握大筆資金的蘇維康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
就目前來說,蘇維康所掌握的投資公司,雖然在外界名聲不顯,可業內都知道,這家風投的眼光,用“精準”,已經不足以形容了,或許“犀利”倒可以勉強一點。畢竟,隻要它一出手,那可絕對是賺錢的買賣。
甫一接到韓俊的電話,蘇維康二話沒說,立刻組織團隊,對於韓俊他那近乎於盲從的信任,讓他連必要的調查都免了,直接讓人揮舞著支票殺向了台灣,而他自己,並沒有親自前往。
他認為這種事情,手下人完全搞的定。不過,想法再好,實際也並非如此。
“蘇總,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對方無論如何也不接受我們的收購條件。”
蘇維康的辦公室裏,他手下最得力的一員幹將有些無奈地彙報著。
此行半個多月,七名投資公司的高級顧問,卻僅僅帶回一個“對方不賣”這樣一個令人即沮喪又無奈的消息。這如何能讓蘇維康滿意?這又如何讓他跟老板交代?
“怎麼會這樣?他們到底有多大的胃口?”蘇維康眉頭緊皺,口氣卻不溫不火。這麼多年下來,他早已練就了一身處變不驚的性子了。
“倒不是對方胃口太大,而是他們並不想讓我們獨占這項技術。對於我們提出的最低報價,他們都可以接受。隻是我們想玩兒獨家,那對方無論如何也不答應,那個……這是我們此次行程的分析報告,您最好先看看……”說著,投資顧問將手中一遝資料恭敬地遞到了蘇維康的辦公桌上。
看著這摞資料,蘇維康的臉為不可查地一紅……
按照正常的程序,調查項目的可操作性、前景等等一係列的過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此次,他卻因為對韓俊的盲從根本就省卻了這個必要的過程,結果又是碰了個軟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