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寫這篇後記?

說實話,初稿完成差不多有半年時間,好幾次將手中的筆拿起又放下,再拿起……我一直在思忖:這書要不要出?這書該不該出?

畢竟橫琴新區成立才10周年。後來我想,一個10歲的孩子能驅使一個作家念茲在茲地要去為她書寫,這個孩子肯定有他的非凡之處。

橫琴就像一個非凡的孩子。

我是5年前開始關注橫琴的,當時她剛剛被批準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地方的媒體為她興奮,很多人都把目光聚焦橫琴,我也不例外。

我的觀察點有所不同:論新區,她不能跟浦東新區等量齊觀,說自貿區,她不能跟上海自貿區相提並論。區區106平方公裏的橫琴之所以能“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正是因為她身邊有一個澳門。

對!這就是橫琴的非凡之處。

橫琴的初心是什麼?

其實,在國務院批複的《橫琴總體發展規劃》中已經有非常明確的定位,就是要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

曆史選擇了橫琴,讓她有幸承載國家賦予的莊嚴使命,有幸踐行“一國兩製”下粵港澳合作的深度探索,而我與橫琴的“邂逅”,則使我有幸成為橫琴一路行走的“觀察家”。

橫琴幹得怎樣?

橫琴怎麼幹的?

這種觀察和思考,令我躍躍欲試要為橫琴寫一部書。

我於是揣著筆一次次走進橫琴,我並非樹碑立傳,我隻是想用我的筆去審視這個曾經荒蕪的海島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去探尋橫琴人對初心的執著守望和對使命的莊重承諾……

這,是一個作家的責任。

歲月的年輪總是平靜地轉過。似水流年,時光匆匆,歲月無痕,眨眼間10年逝去。

10年是一段時間,也是一段記憶。

橫琴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不忘初心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服務“一國兩製”偉大實踐,著力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著力拓寬產業空間、發展空間、生活空間……

10年是一種曆程,也是一種未來。

作為特區中的特區,橫琴和澳門兩地全方位多層次合作,同頻共振,互利共贏。這些發展的印記深深鐫刻在琴澳兩地同胞的心裏,並注定要對每一個人的生活、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10年,是橫琴不經意間標注的一個小小頓號,而正是這個小小的頓號,呈現出一個小橫琴的大情懷。

曆史,總是在一些特定節點,給人啟迪,催人奮進。恰逢建國70周年、澳門回歸20周年和橫琴新區成立10周年的“三大節點”,我駐足在這片熾熱的土地上,看著橫琴日新月異的變化,看著橫琴人砥礪前行的精神風貌,我切膚深感力不從心,唯恐寫下的文字如管中窺豹,不及一斑,又怕著墨無度,讀來讓人索然無味……

正當這本書“殺青”的時候,2019年初,國務院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珠海、澳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極。

我又一次走進橫琴補充采訪。

因為我相信,翻讀橫琴,就是翻讀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重要一章!

采訪結束的那天,我將車停在橫琴橋頭,虔誠地祝福眼前這座我深深敬仰的海島:橫琴你大膽地往前走,莫回頭,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十九……五

既然書要出版,總有些未盡的事和感謝的話要表達。

由於采訪的視角和個人水平所限,書中疏忽遺漏、以偏概全在所難免,在此先向讀者抱拳行禮,還望海涵。也由於種種原因,我對那些未接受采訪或未采訪到的橫琴開發決策者、執行者和建設者表示崇高敬意,你們雖然沒有走進我的書裏,但你們已經走進了橫琴和澳門市民的心中,走進了橫琴開發的光榮史冊。

書中參閱了各主流媒體或新媒體的報道、通訊和特寫,我向撰寫這些文章的記者和文字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謝。

感謝許許多多朋友的鼓勵,感謝王彥先生、吳冠希先生、袁超先生為本書的采訪協調提供各種便利並參與了采訪,感謝珠海市橫琴創新發展研究院,本書從策劃、采訪到核稿過程,都得到了研究院的精心指導,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配合,要完成這樣一部書是不可想象的。

2019年7月28日於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