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先生晚年》reference_book_ids":[6981690788233088031]}],"3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33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李宗仁回憶錄》reference_book_ids":[7272678302614031419]}],"34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34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白崇禧傳》reference_book_ids":[6979929548863310861]}],"7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9,"start_container_index":7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4},"quote_content":"《千家詩》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55906975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八桂驍將的最後抉擇
作為日本人所稱之“戰神”,“小諸葛”以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而著稱,蔣介石對他既拉攏利用,又排斥打壓。而李宗仁競選副總統與出任代總統,加劇了白氏與蔣介石關係的公開惡化,加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敗亡。他數次倒蔣兩度逼宮,慘敗後依然逃往台灣,不管結局如何,隻為承擔責任,可見其做人態度之一斑。
小檔案
姓名字號:白崇禧字健生
籍貫:廣西桂林縣南鄉山尾村
民族:回族
生卒年月:1893.3.18——1966.11.16 卒年73歲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軍銜:陸軍一級上將
最高官職:國民政府國防部部長
軍閥派係:桂係
生辰八字:癸巳 乙卯 癸醜 乙卯
屬相:蛇
命相:家門隆昌精神爽,博得名利星月朗,權威智謀機周全,終是天下富貴翁。
意氣用事,人和必天,如能慎始,必可隆昌,功威智謀,名聞天下。
有堅定的意誌必能成就大業,博得名利雙震天下之格。
但過於武斷,以致選錯合作對象或用錯人,恐反誤事,老來淒苦。
個人愛好:打獵、下圍棋
家世:
始祖——伯篤魯丁,阿拉伯人,來自中亞,信奉伊斯蘭教。元朝的進士,曾在粵西任廉訪副使,定居於南京。
第2代——孫伯永齡,曾於明朝洪武十三年帶兄弟赴粵西任職,後定居桂林。官名伯齡。因明代禁止臣民采用外姓,改家族姓“伯”為“白”。
第15代孫——白榕華。乾隆間進士,曾任四川開縣知縣,茂州知州,直隸知州,後定居於桂林南郊的山尾村。其後裔白佩中過舉人,白玉中過秀才。
父親——白誌書,曾跟隨白石先生學習,因受到先生懲罰棄學從商,開設“永泰林”店鋪,經營雜貨,家境還算富裕。35歲娶“馬全記”長女為妻。
兄弟姐妹——兄:白崇勳、白崇倫,弟:白崇祜;姐妹:白年妹、白德貞、白三妹。
妻子兒女:
夫人馬佩璋。
子女共10人,子7人:白先道、白先德、白先誠、白先忠、白先勇、白先剛、白先敬;
女3人:白先智、白先慧、白先明。
簡曆
1893年——3月18日,生於廣西桂林縣南鄉山尾村。
1898年——入私塾學習。
1907年——入桂林陸軍小學堂。
1908年——入桂林初級師範。
1911年——被保送至武昌陸軍預備學校。
1915年——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17年——入廣西陸軍第一師第三團任少尉見習官。
1918年——升任廣西陸軍模範營上尉連長。
1921年——升任田南警備司令部第一營營長。
同年——升任廣西陸軍第五路第二統領。
1923年——任廣西討賊軍參謀長。
1924年——任定桂討賊軍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
同年——加入國民黨。
1925年——廣西統一,成為新桂係首領之一。
同年——娶馬佩璋為妻。
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參謀長兼第二旅旅長。
同年——任北伐軍副參謀總長,代行總參謀長職務。
1927年——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後兼任上海警備司令。
同年——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淞滬衛戍司令。
同年——任第二路軍代理總指揮。
1928年——任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白崇禧敗亡海外。
同年——任護黨救國軍第八路軍前敵總指揮。
1930年——在中原大戰中出兵支持馮玉祥和閻錫山倒蔣,失敗。
1931年——任第四集團軍副司令。
同年——被選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1932年——任廣西綏靖副主任,兼廣西民團總司令。
1935年——被授陸軍二級上將。
1936年——以“抗日救國軍”名義參加反蔣,失敗,史稱“兩廣事變”。
1937年——任國軍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部長。
1938年——與李宗仁指揮台兒莊會戰,取得在國軍抗戰中的首次重大勝利。
同年——兼任桂林行營主任。
1940年——指揮桂南戰役,在昆侖關兩度挫敗日軍,為抗戰以來攻堅戰的首次勝利。
1945年——當選第六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同年——被授陸軍一級上將。
1946年——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部長。
1947年——兼任九江指揮所主任。
1948年——任華中“剿匪”總司令。
1949年——其率領的桂係敗亡。
1952年——原先的“中央執行委員”、“常備委員”之職被撤,隻剩下“國大代表”、“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等空銜。
1955年——被迫辭去“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
1966年——11月16日,因心髒病猝發於台北家中逝世,卒年73歲。
◇才智絕倫,“小諸葛”威震八桂
在“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層出不窮,到了20世紀末,卻出了兩位馳騁疆場的將帥,他們一個是李宗仁,另一個就是白崇禧,而且兩人同縣同鄉,年齡也僅僅相差三歲。
1911年11月末,在桂林北城門,一隊全副武裝的學生敢死隊遠遠開來,他們個個肩挎七九步槍,邁著豪邁整齊的步伐,威武雄壯,氣貫長虹。送行的各校學生隊伍,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之概。
在城門腳下,送行隊伍的前方,站著白崇禧的哥哥白崇勳、白崇倫,他們是奉母親之命前來截回弟弟白崇禧的。在白崇禧的家人看來,自古沙場無情麵,好仔不當兵,何況學生敢死隊非正式軍隊,既無軍餉,亦無任何保障,白崇禧的母親得知後大哭不止,認為加入“敢死隊”必死無疑,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把白崇禧拖回家去。
然而,當這支120人的學生敢死隊全部跨過城門,向北開去之後,兩個哥哥也沒有發現白崇禧的身影。他們身邊還站著同來幫忙的數名青年,都是熟悉白崇禧的鄉鄰好友。大家一致認為:白崇禧沒有參加學生敢死隊。於是,白崇勳、白崇倫立刻趕往廣西初級師範學校,白崇禧與弟弟白崇祜同時就讀於該校。在學校裏,兩個哥哥見到了四弟白崇祜,卻依然沒有三弟白崇禧的蹤影。
而此時,白崇禧早已從西城門出發,繞過老人山、溜馬山,在北城門外與敢死隊會合。原來他料定家人會在北城門阻攔,便將武器裝備等物交給隊友,自己則脫離隊伍,躲過“一截”。
得知白崇禧最終“歸隊”,兄弟三人為他投筆從戎惋惜不已。白崇禧5歲入學,可謂天賦過人,《三字經》、《五言詩》、《千家詩》過目不忘,深得老師賞識。雖然因父親早逝,家道敗落,白崇禧曾一度輟學,但他頗有主見,14歲時報考桂林陸軍小學,在1700名考生中名列第六,無奈中途一場大病阻斷他的軍校生涯,但一年後,他又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取了桂林初級師範。在他深深慨歎與軍校失之交臂的時候,命運之神為他打開了另一扇通往成功的幸運之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派重兵進攻武漢,南方各獨立省紛紛派軍北上支援,白崇禧熱血沸騰,立刻報名參加了“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隨同趙恒惕的新軍混成協出發援鄂,於是便有了家人守候北城門堵截白崇禧的這一幕。
此次參加北伐,揭開了白崇禧一生軍旅生涯的序幕。這一年,白崇禧18歲。
由於參加了學生敢死隊,白崇禧得以進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並升入當時的中國軍界最高學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這裏,白崇禧與黃紹竑、夏威等人成了同學。而在1917年畢業後回到廣西,白崇禧又與黃紹竑同時成為了廣西陸軍少尉見習官,並同時加入模範營,同時於第二年晉升為該營上尉連長,以致以後數十年配合作戰,相處默契。
廣西陸軍模範營是桂軍的精華,集中了大部分軍校畢業的軍官。在模範營,白崇禧以鐵腕、智謀與魄力,初步展示了他的軍事才幹。
1919年,模範營奉命開赴扶南剿匪。廣西西南左、右江地區匪患嚴重,而扶南縣為重中之重。但統治兩廣的舊桂係軍閥陸榮廷與廣西督軍譚浩明皆出身綠林,又是郎舅至親,其剿匪政策一貫是招撫,而非剿滅。白崇禧認為這正是匪患猖獗的原因。
白崇禧率第一連進駐扶南縣渠黎墟,負責收容降匪,他再三向營長馬曉軍請示,主張嚴懲慣匪:“招撫不是長久之策,軍隊強大時,土匪受撫,軍隊一經離開,他們繼續做匪,唯有槍決,才能絕後患。”馬曉軍雖覺得有道理,但不敢做主,隻得向陸榮廷請示,然而不僅不獲準許,還被陸榮廷責罵一番。
在請示不得批準的情況下,白崇禧仍堅持斬草務必除根,並決定先斬後奏。此時,他招撫土匪200餘人,其中慣匪80人,遂決定拿這80名慣匪開刀。適逢八月十五,白崇禧召集80名慣匪,笑嗬嗬地宣布放假三日,慣匪們興高采烈地回家過節。然而三日後,待慣匪們返回營地,白崇禧卻怒氣衝衝地說:“我好心給你們放假,不想你們竟去打家劫舍,強奸民女,我已經接到多起控告,你們若能主動招認,我便饒你們一次。”
慣匪們聽後,交頭接耳一番,卻無人招認。白崇禧又說:“好,希望你們是清白的。控告人就在隔壁學校,你們就去讓他認一認,若是誣告,我定不饒他。”
於是,白崇禧令下屬將72名慣匪帶到隔壁學校,將八名匪首留在招待室裏,同他們吃酒聊天。幾名匪首正聊得高興,突然傳來一聲槍響,匪首們霍然站起:“出了什麼事?”白崇禧不慌不忙道:“能有什麼事啊,可能是士兵槍支走火,我去看一看吧。”原來,連副鄭昌溶奉白崇禧之命,率兩排兵力埋伏在隔壁學校,將進來的慣匪全部捆綁起來,但有一名土匪掙脫繩索,欲翻窗逃跑,被一槍擊斃。
白崇禧走出招待室後,埋伏在門口的另一排兵力迅速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八名匪首全部捆綁起來。當晚,80名慣匪被全部槍決。
第二天,白崇禧向馬曉軍報告:“土匪在晚間搶槍謀叛,因事起倉促,來不及請示處置辦法,又恐貽誤戎機,因而緊急處置,將80名土匪處決。”
馬曉軍聞訊色變,深感白崇禧闖了大禍。但白崇禧很坦然,表示願承擔全部責任。馬曉軍上報後,上峰見已既成事實,便未予追究。於是,模範營對土匪采取嚴厲手段追剿,太平府各縣匪患為之肅清。模範營剿匪有功,得以擴編為模範團,馬曉軍升任團長。白崇禧後來回憶說:“從此招撫政策改為進剿政策。這是廣西清鄉剿匪史上一件大事,由我這樣一個小小連長創始。”
此後,白崇禧參加百色禁煙,因不為利益所動,嚴厲查禁,令煙幫頭子恨之入骨,煽動其屬下新兵“兵變”,企圖趕走白崇禧。白崇禧及時追剿平叛,受到嘉獎。
但真正改變白崇禧以及模範營命運的,是孫中山重新開府廣州及粵軍入桂。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準備出師北伐。但桂係陸榮廷勾結北洋政府,企圖進攻廣東。孫中山為鞏固後方,命令粵軍出兵廣西討伐陸榮廷。陸榮廷兵敗出逃,孫中山任命馬君武為廣西省長,模範營改為田南警備司令部,白崇禧升任第一營營長,黃紹竑、夏威分別升為第二、三營長。
不料,忠於陸榮廷的劉日福部突然包圍了田南警備司令部,黃紹竑被捕,白崇禧跳窗逃走,躲過劉日福攻擊後,收拾殘部,重整旗鼓,準備渡江反擊。在一個漆黑的雨夜,白崇禧帶著一名衛兵外出巡視,行至一山坡時,考慮到對岸是劉日福部的機關槍陣地,為避免引起注意,遂關閉手電,摸黑前行。由於天黑路滑,白崇禧不慎墜落崖下。當衛兵找到他時,白崇禧早已昏迷不醒。
此次墜崖,造成白崇禧左腿骨折,隻好躺在擔架上指揮戰鬥。白崇禧帶兵善於身先士卒,鼓舞鬥誌,又戰術多變,指揮有方,很快打敗數倍於己的劉日福部,奪回失去陣地。此後,白崇禧赴廣州療傷,但因腿傷延誤治療,以致左腿落下終身殘疾。
1923年5月,白崇禧已在廣州療傷一年,此間舊桂係複辟,廣西局勢混亂,白崇禧正在考慮出路問題,忽然黃紹竑派陳雄來訪。陳雄原為模範營機關槍連連長,此次前來便是與白崇禧共商廣西大計。
白崇禧分析當時形勢後,對陳雄說:“廣西之前途不外有三:一為附和北洋軍閥。二為支持趙恒惕等人所倡言之聯省自治。三為歸附廣州孫中山先生之革命政府。北洋軍閥是我們所厭惡的,聯省自治非統一全國之良策,因而隻有走第三條路,即歸附廣州革命政府。”陳雄對此深表讚同。
5月10日,白崇禧偕陳雄趕赴石龍拜見孫中山。當時孫中山正準備出發督師,於中午12點在專車上接見了白崇禧與陳雄。白崇禧報告了廣西參加革命的決心,並申述廣西對統一革命的重要性。孫中山聽後點點頭,讚同以先統一兩廣再統一全國為上策,白崇禧當即請求:
一、請給黃紹竑一個名義以資號召。
二、在黃紹竑發動攻沈(陸榮廷部下沈鴻英)時請飭粵軍予以協助。
孫中山當即任命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孫中山握著白崇禧的手,語重心長地說:“我無槍、無糧、無餉,隻有三民主義。”白崇禧立刻表示:“廣西統一不需要孫先生的物質支持,我們需要的是孫先生的革命理論。”
回到廣西後,白崇禧赴玉林拜見“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李宗仁,力求說服李宗仁參加討賊軍。白崇禧和李宗仁既是同鄉,又是桂林陸小同窗,但此次是兩人第一次促膝談心。白崇禧身著整潔的西服,彬彬有劄,一見麵便獲得李宗仁好感。白崇禧分析兩廣時局,條理清晰,見解卓越,更是博得李宗仁的讚賞。兩人徹夜長談,不僅達成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統一廣西的合作之局,更成為李、白二人多年合作的良好開端。
考慮到梧州地處粵桂交界處,東有粵方支持,西有李宗仁掩護,7月18日,黃紹竑、白崇禧設鴻門宴解決了鎮守梧州的沈鴻英下屬部隊,占據梧州,正式打出“討賊軍”旗號。9月,白崇禧等人占領藤縣,11月攻克平南;此時李宗仁也先後占據貴縣、桂平,兩方勢力連成一片。如此一來,廣西便形成了以陸榮廷、沈鴻英、李宗仁(和黃紹竑、白崇禧)三足鼎立的局麵。
但是,要消滅舊桂係的陸榮廷、沈鴻英等部絕非易事,陸、沈盤踞廣西多年,其勢力之強大,絕非白崇禧他們可比。但陸榮廷與沈鴻英曆來不和,白崇禧提出“連沈打陸”的戰略方針,並借重粵軍,於1924年6月攻克柳州,將陸榮廷部消滅殆盡。又經過半年多的惡戰,終於將沈鴻英趕出廣西。白崇禧率部追至湖南,於1925年6月全殲沈軍。在與舊桂係的搏殺中,白崇禧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獲“小諸葛”之美稱。
廣西統一後,新桂軍正式取代舊桂軍在廣西的統治。1926年3月,兩廣統一,新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黃紹竑任黨代表,白崇禧任參謀長兼第二旅旅長,這幾名熱血青年,帶領八桂子弟正式加入了革命陣營。
◇崛起北伐,蔣司令欲喜還憂
1926年6月4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在籌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時,蔣介石考慮以李濟深為總參謀長,坐鎮廣州,白崇禧為副參謀總長,代行總參謀長職權。為此,蔣介石親自到白崇禧駐地,征求白崇禧本人的意見。
白崇禧時年33歲,深感代行總參謀長職務責任重大,不敢輕易接受,以自己是第七軍參謀長,此事不能做主為由,請蔣介石征詢李宗仁的意見。
於是,蔣介石又親赴李宗仁住所,先就總參謀長人選征詢李宗仁的看法。李宗仁當即推薦了辛亥革命元勳鈕永建,蔣介石表示鈕永建另有借重,李宗仁反問:
“你心目中認為何人適當呢?”
“我正為此事來問你,我看白健生比較適宜。”
“我看未必。”李宗仁一聽蔣介石欲逾格擢白崇禧為參謀長,心中不悅,當即說:“健生資望太淺,年齡太輕,不能負此重任。”
“我看還是他好,還是他好!”蔣介石堅持道。
蔣介石之所以堅持讓白崇禧出任此職,自然有他獨具慧眼之處。首先,白崇禧才幹超群,多年征戰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是此職位的最佳人選;其次,白崇禧出身保定軍校,與革命軍的多半將領是曾經的同學,可通過他加強總司令部與各部隊之間聯係;再者,白崇禧與李宗仁、黃紹竑關係密切,可利用白直接指揮第七軍。因此,白崇禧出任副參謀總長,對於統禦和指揮,可謂事半功倍。
在蔣介石的堅持下,1926年7月14日,白崇禧出任北伐軍副參謀總長,代行總參謀長職權,隨北伐軍總司令部經湘、鄂入贛,然後繼續北上,一路上統籌全局,指揮作戰。
此間,白崇禧曾多次親臨第一線,親冒矢石,顯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與鼓舞士氣主宰戰局的軍事才能,在湖北戰場開展的汀泗橋之戰,就是在彈藥缺乏、敵眾我寡的形勢下,直衝敵人陣地以白刃肉搏的作戰方式大敗吳佩孚的。戰前將領們請求補充彈藥,白崇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他鬥誌昂揚地鼓勵將領們說:“缺乏子彈隻好用刺刀衝鋒!革命軍補給靠前方,不能靠後方。打敗敵人,敵人的裝備,便是我們的補給。何況打下武漢,漢陽兵工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結果激戰四天,吳佩孚的軍隊全線崩潰。
攻占兩湖後,白崇禧於9月入贛與孫傳芳部作戰。11月8日,白崇禧率軍於馬口墟與孫傳芳部三個軍展開激戰,戰鬥從上午十時開始,至下午二時,敵軍不支,意欲逃走,不想其後路已被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所斷,無奈之下,隻好宣布投降。
白崇禧接見了敵軍派來接洽投降的軍使,隨即同該軍使前往敵軍軍營視察。白崇禧初生牛犢不怕虎,完全沒考慮隻身深入敵營會有什麼危險,因此當他突然出現在敵軍三個軍長王良田、李彥青、楊賡和麵前時,三人頓時驚愕萬分,好半天回不過神來。
三位軍長請求不要解除他們的武裝,白崇禧表示三個軍由他本人收編,三位軍長可攜少量軍械返回孫傳芳部,三位軍長沒想到白崇禧如此寬宏大量,對他感激不已。
然而,當白崇禧將他的處理意見致電蔣介石後,蔣介石立刻從廬山回電,稱“如此處置無異資敵”,命令白崇禧將三位軍長押至漢口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適逢總政治部工作人員金佛莊到孫傳芳的地盤搞地下活動,被孫傳芳逮捕槍斃,蔣介石生氣之餘,令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將三位軍長中二位槍斃,並發電孫傳芳,威脅道:“我已槍斃你的兩個軍長,如你尚迫害我工作人員,你應知道尚有數萬部下在我手中!”
白崇禧聽說蔣介石的決定後,立即前往麵勸蔣介石,說:“革命軍以收攬人心為目的,我們要使敵人感恩戴德。如殺孫的俘虜,恐怕要收到‘吳起坑降卒’的批評!”但蔣介石以電報已發出為由,堅持己見。
鄧演達收到蔣介石電報,槍斃了王良田、楊賡和,李彥青幸免於難。後來,李彥青見到白崇禧,當即跪倒在地,感謝白崇禧救命之恩。白崇禧歎了口氣說:“這是鄧演達沒選到你,與我毫無關係。”
攻占江西後,1927年1月,蔣介石決定乘勝追擊,兵分三路進攻東南,由何應欽指揮東路軍進攻浙江;程潛為江右軍總指揮,沿長江南岸進攻南京;李宗仁為江左軍總指揮,由長江北岸進攻皖北。但此時何應欽的東路軍主力尚在福建作戰,而孫傳芳在奉係張宗昌的增援下起死回生,在浙江戰場連挫國民革命軍,蔣介石心急如焚。他知道,此時隻有白崇禧出馬,才能穩住浙江戰局,因此對白崇禧說:
“何應欽入浙起碼要半月,浙江戰事不利,完全是指揮不力造成,以致第一軍與第二十六軍未能協調行動,我看你我兩人必須前去一人。”
“總司令是全軍之統帥,豈可往局部指揮,”白崇禧明白蔣介石的意思,當即說,“如總司令不以我才能淺薄,我願前往東路服務。”
於是,白崇禧臨危受命,出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同時,蔣介石還調總部參謀處長張定璠為白崇禧的參謀長,總部機要秘書潘宜之為白的指揮部政治部主任,此二人日後均對白崇禧幫助甚大。
1927年1月20日,白崇禧抵達浙西衢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不等東路主力軍抵達,親率第一軍三個師及李明揚的先遣部隊由衢州北岸向蘭溪、嚴州進攻;以二十六軍、十九路軍一部為右翼軍,由衢州南岸向金華、蘭溪進攻;以第二軍為左翼軍,向開化、遂安進攻。進攻前,白崇禧故意讓部隊在衢江南岸出現,迷惑敵軍,讓敵軍以為他將以重兵攻擊南岸,於是將部隊集結於南岸。豈料白崇禧聲東擊西,趁夜將主力部隊調到北岸。待開戰後,敵軍發現上當,但為時已晚。
1月27日,白崇禧發起總攻,先後占領金華、蘭溪、遂安、壽昌、淳安、浦江、嚴州、桐廬等地。在孫傳芳軍反撲時,白崇禧又采用夾擊方式將其打敗。2月19日,白崇禧進抵杭州,23日,何應欽率東路軍主力到達杭州與之會合。至此,浙江戰事基本告終,白崇禧以少量兵力,獨立指揮,扭轉浙江戰局,取得浙江戰場的勝利。
接著,蔣介石與白崇禧、何應欽籌劃攻取上海、南京。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高潮中,白崇禧於3月21日進駐上海龍華,被任命為上海警備司令。隨後,蔣介石又占領南京,北伐軍在東南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
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白崇禧充當蔣介石的幫凶,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成為此次反革命政變的指揮者與執行者。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5月初,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部署渡江北伐計劃,擬定兵分三路,由何應欽任第一路總指揮,由鎮江、常熟渡江北上,先肅清江北敵軍,然後直取海州;蔣介石任第二路軍總指揮,由白崇禧代理,從浦口渡江北上,在津浦路正麵作戰;李宗仁任第三路總指揮,自蕪湖渡江北上,斜截津浦路以攻浦口敵軍側背,並北上解合肥之圍,再攻隴海路,截斷津浦、京漢兩線敵軍的聯絡。
三路大軍揮師北上,5月下旬已過江大軍即開始進攻徐州、山東,奉係張宗昌的直魯聯軍與孫傳芳的五省聯軍節節敗退。6月上旬,三路大軍均到達隴海線,向山東發起全麵進攻。與此同時,武漢國民政府也開始繼續北伐,以解河南奉軍的威脅。然而,7月上旬形勢急轉直下,寧漢矛盾激化,武漢國民政府發起“東征”討伐蔣介石,蔣介石調主力回師南下,準備抵抗武漢東征。7月上旬,主力部隊南撤,張宗昌部與孫傳芳部乘機反攻,很快收複失地,於7月24日攻陷徐州。
徐州失守,令蔣介石一怒之下親赴前線指揮反攻,結果失敗更慘,不僅徐州未奪回,而且致使敵軍正麵出擊,北伐軍一路潰敗,連淮河一線也無法防守。8月6日,蔣介石退回南京,江北盡失。
蔣介石氣急敗壞,回到南京第二天,便在總司令部召開緊急會議,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全部到場。
當時南京兩麵受敵,北有孫傳芳的軍隊隔江對峙,西有武漢“東征軍”唐生智的軍隊大兵壓境,尤其是唐生智的軍隊,對南京政權構成嚴重威脅。而武漢方麵汪精衛與唐生智決心倒蔣,和談條件是蔣介石下野。因此,會議一開始蔣介石就明確表態:出兵征討武漢,非先定武漢不能繼續北伐。
李宗仁卻持反對意見,認為南京兩麵受敵,尤其唐生智的“東征”軍不可小覷,主張先和漢後北伐。蔣介石聽了心裏很不高興,但表麵不露聲色,說:“如果你們非要和的話,那我就走開,讓你們去和好了。”
蔣介石此話原本是對在場各位的要挾,不料白崇禧卻順勢說道:“此時為團結本黨,顧全大局計,總司令離開一下也好。等我們渡過眼下難關,再請總司令回來行使職權。”
白崇禧的話令蔣介石大吃一驚,尤其他對白崇禧有提攜之恩,白崇禧本不該在關鍵時刻與他對抗。但李、白本非嫡係,他隻好把希望寄托在何應欽身上,希望何應欽站出來反對。但當他把目光投向何應欽時,何應欽卻低著頭一聲不吭。很顯然,何應欽的態度就是對白崇禧意見的默認。
這時李宗仁又說了一句:“請總司令自決出處。”在這種局麵下,蔣介石已無退路,隻好憤憤地表示:“好!好!就這樣吧。”
8月13日,蔣介石發表“辭職宣言”,通電下野,在對軍事、政治做了一番安排後,回到溪口老家,不久又東渡日本。這是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應該說,造成蔣介石下野的原因,除了武漢汪精衛、唐生智的倒蔣外,桂係的逼宮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白崇禧、李宗仁與何應欽的聯合,使蔣介石陷於“孤立”地位,因為除了此三人,他根本無力與武漢一決雌雄。尤其在他指揮津浦線作戰一敗塗地,其威信大受影響之時,隻能以退為進,宣告下野。
而蔣、桂矛盾由來已久,早在兩廣統一時,蔣介石為了遏製桂係勢力的發展,堅持隻給廣西一個軍的番號,即第七軍,財政上更是不願統一,直到北伐戰爭開始後,第七軍軍費仍由廣西財政負擔。後來第七軍入贛,在多方爭取下,蔣介石才不得不同意由中央為第七軍支付軍費。但在武器裝備與軍餉等方麵,蔣介石明顯偏向其嫡係第一軍。此外,在北伐中各軍都發展很快,除第一軍外,第四軍、第八軍也都紛紛擴軍,其中第八軍擴編為四個軍,而同樣戰功赫赫的第七軍在蔣介石的壓製下始終不能擴編,這毫無疑問加深了李、白對蔣介石的不滿。
就白崇禧個人來說,盡管蔣介石對他有提攜之恩,但蔣介石又何嚐不是對他的利用,尤其蔣介石的心胸狹隘,無端猜忌,令白崇禧極為反感。在浙江戰場上,白崇禧對蔣介石的嫡係第一軍指揮自如,第一軍的幾個師也都服從白崇禧指揮,令蔣介石感到巨大威脅。而白崇禧性格耿直,不懂得阿諛逢迎,甚至會當麵頂撞蔣介石,因此蔣介石常常表現出對白崇禧的不滿,說他“不守範圍”,張靜江曾試圖調解兩人關係,蔣介石卻皺著眉說:“白崇禧是行,但是和我總是合不來,我不知道為什麼不喜歡他……”
蔣介石的專製獨裁、排除異己,也加深了他與李、白之間的矛盾。1927年春,蔣介石懷疑程潛與武漢國民政府秘密聯係,於他不利,便決定除掉程潛。幸好程潛事先得知,慌忙逃走,蔣介石乘機將其第六軍強行繳械改編。蔣介石此舉無疑令李、白心生自危之感。
蔣介石自徐州大敗歸來後,第三路軍代理總指揮王天培到南京請示機宜,蔣介石乘機將王關押起來,將徐州戰敗責任全部推到王天培身上,未經審判便將其處死。王天培是黔軍將領,第十軍軍長,蔣介石此舉令各路非嫡係將領甚為恐慌。何應欽乃王天培同鄉,雖為準黃埔係,卻也難免頓生兔死狐悲之感;李、白二人更是不寒而栗。早在北伐東路作戰中,白崇禧便與何應欽達成默契,私交甚好。在此背景下,白崇禧帶頭逼宮,何應欽與之呼應便也不足為奇了。
◇置之死地,源起逼宮一箭仇
蔣介石下野後,南京方麵重新組織成立軍事委員會,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成為常務委員。武漢方麵雖因蔣介石下野失去東征借口,唐生智卻因懷有個人目的仍不肯放棄東征。就在李宗仁至九江同唐生智等人談判時,孫傳芳乘寧漢紛爭、南京內部不穩定之機,於8月25日晚,率殘部6萬人渡江,在龍潭一帶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