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七書》簡介(1 / 2)

《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6,"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1},"quote_content":"《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42300565402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武經七書》或稱《武學七書》,簡稱《七書》。它是北宋神宗年間官定的中國第一套軍事教科書,其中包括《孫子》、《吳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尉繚子》、《三略》、《六韜》。

《武經七書》的頒定,是與當時北宋王朝“興武備、建武學、設武舉”的形勢密切相聯的。北宋王朝建國初期,北方有一個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宋神宗景德元年(1004),宋遼兩軍大戰於澶州,宋軍在城下簽了“澶淵之盟”,規定宋王朝每年要向遼輸送大量銀絹。公元1038年,黨項族在北宋西北部建立了西夏政權,宋王朝與西夏政權戰爭頻繁,一直威脅著宋政權。宋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實行變法,目的在於富國強兵,官修頒定兵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宋神宗熙寧五年(1073),正式開辦“武學”(軍官學校),選拔熟諳兵法者為教授,招收武生100人,以培養宋王朝所需要的軍事將領,並且確定《孫子》、《吳子》、《六韜》三書為武學的考試內容。隨著武學的發展,元豐三年(1080),宋神宗詔命國子監司業朱服、武子博士何去非等校定《孫子》等七部兵書,作為武學必修教材,統稱《武經七書》,這就是《七書》之名的起源。南宋初年,宋高宗指定《七書》為選拔將領的考試內容之一。

此後,這七部書僅在編排序列上略有變動。明清以來翻刻、傳抄多摘宋本為底本,成為獨具特色的係列軍事名著。

《武經七書》是從先秦至宋代,一千多年間逐漸形成的一部軍事理論叢書,也是我國古代兵書的精華和代表作,在我國曆史上,由於戰爭頻繁,湧現出許多軍事著作。相傳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一些有名的兵法家和兵書,如薑尚所著的《太公兵法》等。到了戰國時代,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方式的改變,產生了一大批專門指揮作戰的將帥和軍事家,軍事著作也隨之大量增多。據史書記載,漢初張良、韓信整理兵書時,曾收集到182家軍事著作,經過刪取,選定了35家。唐時,有兵書23家,60部,369卷(《新唐書》卷59);宋時,有兵書92家,107部,1074卷(《文獻通考》卷221,《宋中興誌》)。但是,我國豐富的古代軍事著作,由於年代久遠,亡佚較多,因此,流傳至今的有價值的著作並不太多。而《武經七書》是北宋王朝的武經博士從當時流傳的諸多兵書中,權衡比較精選出來的,是我國冷兵器時代戰爭指揮藝術的結晶和經驗總結,無論在軍事理論上和戰爭實踐上,都具有重要的指揮作用,所以才被宋神宗欽定為武學必讀書,這也是它能作為我國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流傳於世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