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北洋裂變》再版的短序(1 / 1)

這本小書,曾經耗費了我四五年的心血。研究一個被人研究到爛的題目,怎麼看,都有出力不討好之嫌。然而,我做到了,在五四運動這個題目上,做出新文章。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此前眾多的研究者過於偷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隻在思想文化上做文章,前麵說了,後麵接著說。

對於“五四”,現在有一股否定的潮流。隻是,人們否定的,是“五四政治運動”之前的“新文化運動”。認為這場運動毀棄傳統,對後來的文化發展傷害巨大。反倒對“五四政治運動”,大家沒有什麼意見。而我正好相反。在我看來,“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文化領域必需的變革。盡管有諸多的問題,但沒有這場變革,就沒有後來的現代學術和文化。而1919年5月4日及以後的一連串政治抗議運動則大不然。所謂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實際上是在一個叢林時代,中國所能得到的最好結果。中國最危險的時刻,不在那時,而是在1915年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提出“二十一條”的時候。參戰之後,中國的國際地位的確得到了提高。

即使一場看起來目的崇高,道德高標準的愛國學生運動,裏麵也充斥了權力技術的運作。軍人派係之爭利用了運動;運動中的學生,也利用了軍人。北洋係的第一次大裂變,就因這場持續一年的學生運動的餘波而發生,由此改變了民國政治的走向。

這本小書問世之後,一位熟識的近代史學術大腕跟我說,如果你按照學術規範寫,產生的影響會更大。我至今不這麼看,我不是不懂那些學術寫作的成規,我就是不想那樣寫。做曆史研究,如果沒有了愛好者的參與,就成了學界內部象牙塔裏的自娛自樂。而這個象牙塔,真有那麼純淨高雅嗎?不在裏麵,也沒什麼大不了。

算了,我就這樣寫,盡我的所能,寫的好看,好玩。

是為序。

張鳴

201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