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南亞國家和澳大利亞、非洲佛教史
(一)越南佛教史
佛教傳入越南,約在公元2世紀末,由中國的牟子[1]、康僧會[2]等人,將佛法傳到交趾一帶(今越南北部)。10至14世紀,由於李、陳王朝[3]的護持,佛教達於鼎盛,並以中國南宗禪為主流。17世紀,淨土宗取代了禪宗的地位。19世紀末,因法國的占領而使佛教衰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獨立,佛教才逐漸複蘇。
近代的越南佛教因有心珠、素蓮、智海、玄微、一行等諸位法師的修寺興學、創辦雜誌和成立佛教組織,才帶動了佛教的發展。1963年,南越(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庭豔為維護天主教而破壞佛教,不允許佛誕節懸掛教旗事件,造成廣德等七位僧人的引火殉教[4]。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前後,隨著移民世界各國,越南佛教便傳到法、美、澳等國。
(二)菲律賓佛教史
公元8至13世紀,佛教隨著印度尼西亞室利佛逝王朝的力量傳入此地,可惜尚未生根,伊斯蘭教就跟著東來。爾後,西班牙的殖民主義者更挾天主教的威勢,強迫人民放棄固有信仰,幼弱的古菲律賓佛教至此消滅。菲律賓成為遠東唯一的天主教國家。
近代菲律賓的佛教隨華僑而傳入。1931年,“旅菲中華佛學研究會”成立,不久,性願、瑞今等法師創建第一座正信寺宇——信願寺。爾後,念佛共修、佛經講座及社會教育、福利、慈善等事業陸續展開。1989年起,佛光山前往弘法,建有佛光講堂、慈恩寺及多所佛光緣,國際佛光會亦於此設立協會,使得原來隻弘揚於華僑之間的佛教,更廣及於菲律賓民眾之中。
(三)新加坡佛教史
新加坡居馬來半島南端,華人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三,因此中國大乘佛法在此流傳甚廣,尤受中國閩、粵影響為甚,故有禪、淨兩大派的形成。南傳上座部佛教因錫蘭(今斯裏蘭卡)、泰國的移民不少,也占有一席之地。
1950年以後,此地佛教有更多樣化的發展。雖然新加坡地狹人稠,但寺院林立,形成“兩巷一庵,一街三寺”的特殊景象。“新加坡佛教總會”由宏船法師擔任會長,是當地較有組織與力量的團體,1951年,更成立“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新加坡分會”,由畢俊輝居土擔任會長。
新加坡的高僧輩出,如宏船、廣洽、優曇、演培、常凱、隆根等法師,創辦文殊中學、佛學書局、施診所等,但因使用英語的人數增加,而華裔道場仍以華語為主,故難以吸引青年知識分子。國際佛光會新加坡協會,自1995年開始,每年舉行佛學講座及梵唄音樂演唱會,即為接引青年學佛,開發佛教的生力軍。
(四)馬來西亞佛教史
佛教傳入馬來西亞可分二期:早期受印度文化的影響而有狼牙修佛教王國的建立[5];15世紀以後,馬六甲王朝太子伊斯幹達沙娶伊斯蘭教公主為妻,下令全國改信伊斯蘭教,佛教因而逐漸衰微。17世紀後,華僑渡海到南洋謀生,中國僧侶接踵而至,雖然印度的佛教早已沒落,但中國佛教卻開始落地生根。
今日的馬來西亞雖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居於次位的佛教,自1957年國家獨立後佛教團體紛紛成立[6]。其中屬於全國性團體的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有竺摩、金明等長老,在經過多方的努力與爭取後,終於在1962年促使政府將“衛塞節”定為國定假日。國際佛光會並於此設立馬來西亞協會。1996年,星雲曾應邀在莎亞南體育館舉行弘法大會,計有八萬人參加。
目前,佛教在馬來西亞仍以華族漢文係佛教為主,以英語為媒介的南傳佛教為輔。達摩難陀長老是南傳佛教的代表者,對當地佛教的發展,貢獻很大。近來藏傳佛教、日本佛教也漸受注意,使馬來西亞佛教呈現多元化發展。
(五)印度尼西亞佛教史
公元5世紀初,法顯大師訪問爪哇島時,已有佛教的流行。7至11世紀,義淨大師西行求法,途經此地,見婆羅浮屠,幾可媲美於印度那爛陀寺,佛教的興盛,可見一斑。1006年,摩拉匹火山爆發,佛教隨之湮沒在火山灰燼之下[7]。直到二次大戰後,佛教才有複蘇之勢。20世紀60年代,印度尼西亞政府采取排華政策,禁止使用中文,使得大乘佛教的傳播一度受挫。1983年,由於教界的努力,政府通過“佛誕節”成為國家節日,並批準“印度尼西亞佛教學校”的登記,讓佛教的弘傳透過教育而能發展。
今日的印度尼西亞佛教,居士林普遍設立,佛教組織如佛光協會等亦相繼成立,佛堂約三百餘所,凡此種種皆可以反映出印度尼西亞佛教未來的希望。
(六)澳大利亞佛教史
據傳,在19世紀澳大利亞早期建國的淘金時代[8],佛教即隨著錫蘭(今斯裏蘭卡)商船移民而傳入,但因人數極少,佛教傳揚不廣。直至20世紀,一些研究佛教的西方人士移民澳大利亞後,佛教始傳播開來。
其中,美籍比丘尼達摩珍納[9]是最早期的開拓者之一,她在1951年來到澳大利亞弘法,先後成立“維多利亞學會”、“新南韋爾斯佛學會”等。爾後,其他佛教團體相繼跟進。
20世紀的後期,來自亞洲的一批批移民當中有不少佛教徒,他們在澳大利亞組織佛教團體,舉辦弘法活動,其中較具規模的是佛光山在悉尼所建的南天寺[10]、布裏斯本的中天寺[11]、西澳講堂[12]等道場,及國際佛光會所設立的協會、分會。在他們的推動之下,對澳大利亞文化社會幫助甚大,使得佛教在當地備受肯定與矚目,而成為近年澳大利亞發展最快的宗教[13]。
(七)非洲佛教史
佛教何時傳入非洲已不可考,目前隻知在20世紀20年代,東非坦桑尼亞有錫蘭(今斯裏蘭卡)商人於每年的浴佛節浴佛,以及1927年曾由摩訶菩提協會支持,於佛誕節時用三種語言弘揚佛法[14],並印贈佛教書籍,可惜當時並無設立僧團,致佛法未在非洲弘傳,直到佛光會進入非洲之後,方有改觀。
1992年,佛光山應邀前往弘法,並於南非政府所獻6公頃的土地上,興建“南華寺”[15],並陸續在新堡、布隆方丹、約翰內斯堡、開普敦、德班等地成立道場;國際佛光會也在以上諸地及史瓦濟蘭、剛果等地成立協會、分會。
1994年,南華寺成立非洲佛學院[16],同年10月,十位剛果青年請求剃度出家,這是非洲的第一次剃度典禮,也是佛教史上第一批黑人出家。未久,祖魯族酋長率領十餘萬人,剛果也有數千人請求皈依佛教。佛光山在非洲弘法的成果是輝煌的,相較於當初建寺、布教的困難,這些驚人的成就,都說明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二、歐美佛教史
佛教與歐洲接觸,可溯於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派遣傳教師至印度境外弘傳佛法之時[17]。前2世紀後半期,希臘彌蘭陀王則是最早信仰佛教的歐洲人。公元5至9世紀之際,基督教集中教會權力,佛教教義始漸失傳於歐洲。13世紀蒙古打通亞歐的交通,馬可波羅兩次造訪我國元朝,把佛教介紹到歐洲[18]。15世紀末以後,由於歐洲殖民政策的結果,學術上的佛教研究再度勃興[19],主要的國家有英、德、法等國。
而美洲佛教的傳入,早在公元5世紀時已有佛教的弘傳者從亞洲的堪察加橫跨白令海峽,到達北美的阿拉斯加弘傳佛法,特別是在中美洲[20],爾後被基督教及強權者所隱沒。近代佛教的再傳入,則要從美國談起。1870年左右,佛教隨日本僑民遷至夏威夷而傳入,約於1899年再輾轉傳到舊金山[21],佛教便正式踏上美國本土,同時也北傳至加拿大。
(一)德國佛教
德國人性好沉思,是西方國家之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17世紀的萊布尼茲,18世紀哲人康德,19世紀初期的許多哲學家如叔本華、尼采及音樂家瓦格納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22]。佛教思想藉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19世紀得以在德國紮根。
1818年,德國開設第一個梵文、印度學研究所,迄今設立相關佛學研究所的大學已有許多,弘揚佛教義理的書籍刊物、機構亦陸續出現[23]。1903年,德國音樂家古斯出家,是德國第一位比丘,此後有許多德、法、美、荷人跟隨學佛。納粹政權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佛教受到影響。1945年,德國戰敗後,各地佛教團體又漸成立[24],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近幾年來,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以建設人間淨土為主旨,正積極地建寺發展中[25]。
(二)英國佛教
英國佛教早期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包括南傳、藏傳及大乘佛教。主要的貢獻有:1875年蔡特斯完成最早的一部《巴英辭典》;1882年戴維斯成立“巴利聖典協會”,將巴利文三藏及注釋有計劃地翻譯成英文,而為英國佛教的發展鋪路;荷吉森[26]在尼泊爾發現梵文貝葉經典,為歐洲研究大乘佛教的濫觴;阿諾德的詩篇《亞洲之光》問世,被譯成十多國語文,接引許多讀者信仰佛教;狄斯羅斯著《西藏語文法》、《藏英大辭典》,便利了藏傳佛教研究;斯坦因從敦煌千佛洞攜回古經典文物,則引起西方學界對西域佛教的研究。近代英國佛教則以孔茲[27]為研究大乘佛教的佼佼者,被譽為歐洲佛學大師。
佛教在民間展開弘法活動,始於1906年傑克森在海德公園的宣揚教義,此後佛教漸為一般民眾所知[28],遂使佛教組織漸立,如“不列顛愛爾蘭佛教會”、“佛教協會”、“西方佛教僧團之友”、“法光寺”以及專弘藏傳、南傳佛教的中心等。1954年,“摩訶菩提協會”在倫敦創建“倫敦佛教精舍”,是南傳佛教在歐洲的第一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