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寺政外事(1 / 2)

禪堂、客堂、庫房及衣缽寮,為叢林的基本組織,俗稱“四大堂口”[1]。禪堂專管教育,負責訓練人才;客堂[2]管理人事,接待十方;庫房[3]負責總務,照顧生活所需;衣缽寮[4]則典藏常住資料,維護法統。四大堂口綜理內外寺務,遇有重大事情,均由首座等班首及四大堂口共議進行。因此,要想了解一個寺院的寺政外事,可從維那、知客、庫房、衣缽的行事中,窺出全貌。

一、維那行事

維那是三綱之一,綱領職事,若以現代佛教學院為例,維那即“訓導主任”。在提倡“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的現代寺院中,維那往往兼監學、訓導、訓育,主要負責思想、生活等教育。

維那管理禪堂,其職責包括:管理鍾板號令、安排生活作息、照顧行香[5]修持、評薦品德參學、提拔薦舉人才、審核出堂進堂等。

鍾板是叢林的號令,大眾的生活作息、起香坐禪、說法開示、出坡作務等,均依鍾板號令行事,鍾板齊全的道場,方稱“叢林”。維那不僅管理鍾板,領導作息,甚至禪堂內香別的安排、環境的維護、法器鍾板的職司,均由維那主管。是以大眾慧命,全係維那一人的領導,因此有謂:“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如果不能令大眾安心辦道,即是維那之過。乃至參學者的能力、品德,維那均要記錄,也要傳授、教導,並依個人專長,不時向常住薦舉優秀人才。平時禪堂人員的進出,更需經過維那認可同意,維那實際上就是禪堂的領導人。

二、知客行事

知客[6]是佛門的第一線,如同外交官,舉凡信徒進入山門,或為接洽事情、求助、傾訴,或是參觀、禮佛而來,第一個接觸的就是知客。知客“接待十方”[7]、“送往迎來”,必須掌握來客的身份、目的,給予適當的待遇。平時對外行文,與政府機關公事往來的“外事應付”,也是客堂知客應負的職責。

客堂如警察局,一般民間有了糾紛,客堂就是最佳的裁判所,同時也是“調解僧事”[8]、“維護清規”[9]的所在;遇有信徒婚喪喜慶的“生亡雜務”[10],知客必須開牌佛事、安排人員;逢到初一、十五上堂上供或期頭期尾請職圓職等重大事項,必須“掛牌示眾”。

此外,知客代表常住與“諸山來往”,同時代表大和尚“照顧外寮”、“轉承上下”等。因此,身為知客必須慈悲愛護大眾,不可官僚,亢高卑下。

三、庫房行事

庫房總理一寺的生活所需,其職責包括:供應日用、儲藏道糧[11]、年度預算、分配單銀[12]、犒賞大眾[13]、營建修繕等。

在叢林中,住持的第一條件要有供養心,有供養十方的心,才能做住持;身為出家人,第一要務要有結緣、服務的性格,肯結緣、服務,才能福慧雙修。一個設備完善、儲藏豐富的庫房,如能加上有供養發心的庫頭師,必能令大眾安住身心,用功辦道,其功德實是難量。

四、衣缽行事

佛法的傳承,以“衣缽”為信物,然而現在的寺院普遍不重視信物,不重視傳承,所以大都沒有設立“衣缽”一職。

“衣缽”如同住持和尚的機要秘書,替大和尚處理機要事務,管理大和尚的衣缽,負有“信物傳承”的責任。平時與湯藥、書記、書錄等侍者[14]共同替大和尚“安排行程”、“侍候湯藥”,處理大和尚私人事務,暨做“資料存查”、“文書供應”,提供住持之需;尤其“典藏保管”常住的山誌、規約、文獻、契約、法物、秘籍等珍貴資料,並負責“經營會計”、“預算編製”等財務的管理。

佛門有雲:“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廚房。”[15]衣缽的重要由此可見。

一個組織健全的寺院,四十八單職事,權責分明,隻要每一個人、每一個單位都能堅守自己崗位,各司其職,又能彼此協調溝通,必能使寺政外事均衡發展,共臻完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