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梁惠王(1)問尉繚子曰:“黃帝刑德(2),可以百戰百勝,有之乎?”
尉繚子對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謂天官時日陰陽向背也(3)。黃帝者,人事(4)而已矣。何者?今有城,東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豈無順時乘之者邪?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完具,財穀多積,豪士一謀者也。若城下(5)、池淺、守弱,則取之矣。由是觀之,天官時日,不若人事也。按《天官》曰:‘背水陳(6)為絕地,向阪(7)陣為廢軍。’武王伐紂,背濟水(8)向山阪而陣,以二萬二千五百人,擊紂之億(9)萬而滅商,豈紂不得《天官》之陣哉!楚將公子心(10)與齊人戰,時有彗星出,柄在齊。柄在所勝,不可擊。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鬥,固倒而勝焉。’明日與齊戰,大破之。黃帝曰:‘先神先鬼,先稽(11)我智。’謂之天時,人事而已。”
【注釋】
(1)梁惠王:即魏惠王,戰國時魏國的國君,公元前370~前319年在位。於公元前362年從鄰近秦國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境內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故曆史上又稱梁惠王。
(2)刑德:刑,指刑罰殺戮、戰爭攻伐,即武力的一手;德,指施行恩惠、仁政,指治理國家、取得人心的一手。
(3)天官:天文星象等的總稱。凡所謂望雲氣、望日、觀星等都與天象有關,故稱天官。時日陰陽向背,即指古代占星家所認為的天文星象、時日陰陽的變化,能導致和決定人間的吉凶。
(4)人事:人的活動。人有目的、有意的積極作用。
(5)下:低矮。
(6)陳:同陣。下文“地”,原作“紀”,從湖北崇文書局(簡稱鄂局本)改。
(7)阪:山坡。
(8)濟水:亦氵允水,源出河南濟源縣王屋山,古時直入海,今流入黃河。
(9)億:古時10萬也叫億。據《史記·殷本紀》載:紂王發兵70萬拒周武王(一說17萬)。
(10)公子心:春秋戰國時人,事跡不詳。
(11)稽:查考。
【譯文】
梁惠王問尉繚子說:“黃帝依靠刑殺和德政,可以百戰百勝,真有這回事嗎?”
尉繚子回答說:“刑是講靠武力討伐敵人的,德是講行仁政治理國家的,並不是講天象、時日、陰陽向背那些東西。黃帝所憑借的,就是人的作用罷了。何以見得呢?譬如現在有座城,從東西攻攻不下來,從南北攻也攻不下來,這四個方向難道都沒有吉利的天象時日可利用的嗎?之所以不能攻取,是由於城牆高,護城河深,守城的武器齊備,物資糧食貯積充足,將士們同心協力。如果城牆低,護城河淺,防守力量弱,就能攻下它了。由此看來,天象時日,不如人的作用。按《天官》書的說法:‘背水布陣就等於置之死地,向著山坡列陣等於白白斷送軍隊。’但是,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就背著濟水向著山坡擺開陣勢,以2.25萬人攻擊紂王的幾十萬大軍,滅掉了商朝,按照《天官》書的說法,殷紂王豈不是應該取勝嗎?楚國將領公子心和齊國人打仗,當時彗星裏出現在天空,彗柄在齊國一方。(按照占星家的說法,)彗柄所在的一方得勝,攻打齊國一定不利。公子心說:‘彗星哪有知覺!拿彗帚與人相鬥,要把彗柄倒過去打才能取勝。’第二天與齊軍交戰,大敗齊軍。所以黃帝說:‘先去求神求鬼,不如先考察自己的智能。’這就是講天時不如人的活動起決定的作用。
【心得】
本篇主要論述了廣泛施行德政以及充分發揮人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在《孫子兵書·行軍篇》中就指出:“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孫武是把“道”看作軍事行動的依據、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他認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並把“道”擺在“五事”之首。“與眾相得”也是強調上下同心,“令素信”,即國家法令、政令使官民、上下一樣遵守,這樣教育士卒,他們就會服從。平素使士卒養成服從的習慣,政令、法令、紀律使人信服,將帥和士卒關係融洽,這樣的軍隊,當然能無往而不勝。尉繚子提出了與之相同的觀點。
殷紂無道,暴虐淫侈,為臣民所憤恨。周武王伐紂,深得民心,同仇敵愾。武王左持黃鉞,右秉白旌,親自指揮戰鬥,使得兵力上下一心。所以,紂王雖有兵17萬(一說70萬),卻不抵武王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萬人,牧野一戰,殷商滅亡。周武王“與眾相得”,則勝;殷紂與眾相離,牧野戰中,前徒倒戈,大敗。
楚霸王力拔山,氣蓋世,而在垓下兵敗逃跑時,被一老人故意指錯方向,竟陷大澤之中,被漢軍追趕上,隻好刎頸自殺。也是因其不得眾,不得人,以致走入絕境。
《三略》提出“良將之統軍也,怒己而治人“。《百於金丹》要求“將貴取勝,尤貴得眾心”。《管子》指出,“上下不和,雖安心危。”明朝張居正說過,“和,則一可當百;不和,雖有眾,弗能用也。”都反映了“與眾相得”的統禦思想。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後,驕奢淫逸,民不聊生,各路豪傑和農民起義軍紛紛興起,與王莽政權鬥爭。結果,王莽政權被推翻了。然而在王莽政權傾覆之後,各路豪傑為爭皇位,又打得不可開交,這其中有一支由劉秀領導的隊伍。
劉秀采納了部下邳彤的建議,用大司馬的名義,召集人馬,又招募到了4000精兵。他的部將任光向天下宣告說:“王郎冒充劉氏宗室,誘惑人民,大逆不道,大司馬劉公從東方調百萬大軍前來征伐。一切軍民人等,反正的,既往不咎;抗拒的,決不寬容!”
任光派騎兵,把這個通告分發到巨鹿和附近各地。老百姓看到了通告,紛紛議論,把消息越傳越遠。王郎手下的兵將聽了,都害怕起來,好像大禍臨頭似的。
劉秀親自率領4000精兵,又打下了鄰近好幾座縣城,聲勢漸漸大起來。沒過多少日子,又有不少地方首領,看到了通告,率兵前來投靠劉秀。劉秀十分慷慨,封了許多將軍,還封了許多侯爵。就這麼七拚八湊,他竟收羅了十幾萬人馬,帶著這不斷壯大的軍隊,劉秀向巨鹿發起了攻擊。
不久,劉玄也派兵來征伐王郎。兩路大軍聯合在一起,連續攻打了一個多月,仍然沒有打破巨鹿城。有幾位將領對劉秀說:“咱們何必在這兒多耗時日呢?不如直接去攻打邯鄲。打下了邯鄲,殺了王朗,還怕巨鹿城不投降嗎?”
劉秀采納了他們的意見。留下了一部分人馬繼續圍攻巨鹿,自己帶領著大軍去攻打邯鄲,接連打了幾個勝仗。王郎的軍隊支持不住了,就打開城門,獻城投降。劉秀率領大軍進入邯鄲,殺了王郎。
劉秀住進了王郎在邯鄲修建的宮殿,命令他手下的人檢點朝中的公文。這些公文大部分是各郡縣的官吏和豪紳大戶與王郎之間往來的文書,內容大多數是奉承王郎,說劉秀壞話,甚至幫助出主意剿殺劉秀的。
對這樣的文書,劉秀看也不看,全都堆在宮前的廣場上,並召集全體官吏和將士,當著他們的麵,把這些文書全都燒掉了。有人提醒劉秀說:“您怎麼就這樣燒掉了呢?反對咱們的人都在這裏頭呐,現在連他們的名字都查不著了。”劉秀對他們說:“我燒掉這些,就是要向所有的人說明,我不計較這些已經過去的恩恩怨怨,好讓大家都安心,讓更多的人擁護我們。”
勸說的人這才明白過來,劉秀不追究那些曾反對過自己的人,那些人就會心安理得地服從劉秀,而不會因為害怕劉秀報複,投入反對劉秀的營壘。大夥都佩服劉秀的深謀遠慮和開闊的胸懷,一些過去反對劉秀的人,見了劉秀的這種舉動,反而願意為劉秀效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