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書》reference_book_ids":[7077870377036188708]}],"7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start_container_index":7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quote_content":"《孫子兵書》reference_book_ids":[707787037703618870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本章綜述

《始計篇》是《孫子兵書》十三篇的總綱,主要論述了戰爭指導者在開戰之前以及在戰爭中如何籌劃全局的問題,闡述了謀劃在戰爭中具有的重要意義,並探討決定戰爭勝敗的各項基本條件。

孫武開宗明義地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強調了戰爭是關係國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對於開戰之前的謀劃,必須要高度的重視,並進行認真地探究,這其中蘊含著對關係社稷安危的戰爭問題必須謹慎處之,以及沒有認真的準備和周密的部署,不能隨意興師開戰的慎戰思想。古往今來,孫子的這些教誨一直被人們當作至理名言,世代尊奉。

孫武在本篇中還強調,作戰前必須對敵我雙方的客觀條件進行周密的研究、明智的判斷和認真的謀劃,以便在此基礎上製定正確的作戰計劃。他指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即“五事”——“道”(道義)、“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製),和“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執行?兵眾孰強?上卒孰練?賞罰孰明?”隻有在對這些條件進行認真研究、考核比較的基礎上,分析敵我雙方的強弱優劣,才有可能預測和判斷戰爭的勝負。

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則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則注定要失敗。他主張充分發揮戰爭指導者的主觀能動性,分析、把握各種條件,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進行研究和謀劃,創造戰略戰術上的有利態勢,從而確保自己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為了取得戰爭的優勢與主動,他還提出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戰術,強調以靈活機動、快速多變、欺敵誤敵的戰法來打擊、消滅敵人。

一兵者,國之大事

【原文】

兵者(1),國之大事(2),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3)也。

【注釋】

(1)兵:本義為兵械。《說文》:“兵,械也。”後逐漸引申為士、軍隊、戰爭等。這裏作戰爭解。

(2)國之大事:國家的重大事務。

(3)不可不察:察,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仔細審察,謹慎對待。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軍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國家興衰存亡的關鍵,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心得】

孫子開篇就提出了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他對君王將相提出:對待戰爭,必須有對國家、黎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強調在開戰之前,要有戰略意識和全局觀念,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條件作周密地研究、認真地謀劃,以便製定正確的迎戰措施和作戰計劃;並應隨時加強軍隊訓練,培養精兵良將,以免在戰爭來臨時對國家和軍民造成災難。曆史的經驗也表明,戰時要審慎地對待戰爭,平時要加強對戰爭中各個因素地研究,防患於未然。

不重視戰爭,招致國破家亡的事例屢見不鮮。五代時,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平時縱情詩酒,沉溺聲色,疏於政務,對戰爭及國家大事一概不問;既不諳事,又不識人,輕易中了宋太祖的反間計,殺害了自己能征善戰的大將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軍壓境之時,束手無策,最後隻好光著身子自縛請降。這位未識幹戈的君主,終釀成了國破家亡的千古之恨,山河易色之悲,讓人深思。

當代社會,經濟領域的競爭愈演愈烈,為了能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取得最終的勝利,戰略意識和全局觀念同樣必不可少,隻有通過重視科技和教育,激發企業活力,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增強整體實力,才能在激烈的經濟角逐中保持不敗。

日本就是一個以商業興國的典型。戰後的日本經濟蕭條,近於崩潰。然而,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中,它的經濟卻得到了奇跡般的恢複和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發展速度之快,震驚了整個世界。他們的產品從打入沒有競爭對手的亞非拉各國開始,逐漸進入澳大利亞,最後憑借著雄厚的財力突破歐美經濟防線,並以價廉物美的產品迅速打開了歐美市場。現在,譽滿全球的日貨,在國際市場上隨處可見。日本的發展正是源自國家對科技和教育的大量投入,對發展經濟以激發企業活力的高度重視。所以,我們說,發展經濟也是“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二經之以五事

【原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1):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2)者,令民與上同意,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3)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4)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5)。

【注釋】

(1)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經,量度,即分析。校,比較。句意為需從五個方麵來分析、比較雙方的謀劃,以探索戰爭的情勢。

(2)道:道路。此處指政治開明。

(3)時製:季節更替。

(4)死生:死,不可攻守進退之地。生,可以攻守進退之地。

(5)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曲,軍隊編製。製,指揮號令。官道,各級官吏之職責與管理。主用,軍需配備與使用。

【譯文】

所以必須審度敵我五個方麵的情況,比較雙方的謀劃,以探求對戰爭情勢的認識。這五個方麵,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才,五是法製。所謂政治,就是要讓人民認同、擁護國君,使人民願為國君不顧危險,出生入死;所謂天時,是指晝夜、晴雨、寒冷、酷熱、四季更替;所謂地利,就是指征戰路途的遠近,地勢的險要與平坦,作戰區域的寬廣與狹窄,地形對於攻守的益處和弊端;所謂將領,就是要求將帥足智多謀、賞罰分明、愛護部屬、勇敢果斷、軍紀嚴明,以樹立良好的威信;所謂法製,就是指軍隊之組織編製的設立、各級將吏的統轄管理和職責分工、軍需物質的供應和掌管。

【心得】

孫子強調戰爭是國家最大、最重要的問題,對於戰爭決策必須全麵而認真權衡。由此他提出了“五事”、“七計”。就五事而言,要求用兵之前要從五個方麵來分析研究勝負的情況,第一是政策是否符合人心,天氣是否適宜,地理環境是否有利,是否有德才兼備的將才,隊伍的組織是否職責明確、製度嚴明,這五個方麵是判斷戰爭勝負的最基本條件,也是戰爭謀劃中不可不考慮的因素。

曆史上記載武王伐紂時“牧野倒戈”就是利用了人心的力量,讓紂王的軍隊掉轉長矛,敵我合一攻入朝歌,終於獲得勝利,建立了周朝;關羽水淹七軍用的是水,孔明草船借箭憑的是霧,周瑜火燒赤壁靠的是風;拿破侖、希特勒的百萬雄師所向披靡,卻抵擋不住莫斯科的嚴寒;秦國據函穀之險,抵禦了六國的聯合進攻;曹操在行軍中規定,如果軍士踩踏了老百姓的麥田,將處以死罪,後因自己違背了這一項規定,便割發代首來嚴明軍紀,最後終於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所有這些都說明了孫子所說的“五事”對於戰爭勝負的影響。

在商業領域,要取得市場競爭的勝利,在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目標、方針、策略進行決策時,也必須考慮多方麵的因素。既要充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又要選擇恰當的市場目標,抓住商機,根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則,製定正確的市場策略,以取得競爭的勝利。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出現了一位可怕的死神——愛滋病,既想保持開放的性觀念,又怕見上帝的美國人,發現隻有一種辦法才能有效地抵擋死神的攻擊,這就是保險套。遠在東半球的這一邊,一位嗅覺靈敏的日本人發現了這座金山,他開動全公司所有的機器,爭分奪秒地生產乳膠保險套,並將之火速運往美國。一時間,美國經銷商的商店門庭若市,熙熙攘攘,幾億個保險套銷售一空。這位腰包鼓得滿滿的日本人該是多麼得意。他正是抓住孫子所說的“道”與“天”,而一舉成功的。

三主孰有道

【原文】

主孰有道(1)將孰有能?(2)天地孰得?(3)法令孰行?兵眾孰強(4)?士卒孰練(5)?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6)。

【注釋】

(1)主孰有道:指哪一方的國君施政清明。

(2)將孰有能: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能。

(3)天地孰得: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

(4)兵眾孰強:哪一方的兵械鋒利,士卒眾多。兵,此處指的是兵械。

(5)士卒孰練:哪一方的軍隊訓練有素。練,嫻熟。

(6)吾以此知勝負矣:我根據這些情況來分析,即可預知勝負的歸屬了。

【譯文】

哪一方的國君施政清明,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能,哪一方能占據較有利的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有效的貫徹執行,哪一方的武器裝備更為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的賞罰更為公正嚴明,根據這些情況就可以判斷勝負的歸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