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80702608079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南懷瑾,別名南常泰,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浙江樂清翁垟的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
到17歲時,南懷瑾除精研儒家四書五經外,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多種中國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曆史、琴棋書畫、詩詞曲賦、醫藥卜算、天文曆法諸學,每得其精髓而以為樂焉。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時值青年的南懷瑾投筆從戎,躍馬於西南邊陲;爾後返蜀,執教於當時的中央軍校、金陵大學。
南懷瑾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假日閑暇,輒以芒鞋竹杖,遍曆名山大川。在川期間,他曾結識禪宗大德袁煥仙,並跟隨他認真研究佛法。
後來,南懷瑾又來到樂山竹根灘五通橋多寶寺閉關靜修,由於聞訊而來訪者日見其多,遂移至弟子張懷恕家書樓之上安居,禪修打坐外,便埋頭於書叢之中,披閱了全套《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經史典籍,所獲甚豐。
1945年,在神通俱足的風了和尚陪同下,南懷瑾遠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參訪了貢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師印證,承認南先生為合格的密宗上師。
1947年,南懷瑾返回浙江樂清故裏,旋即歸隱杭州天竺,細細披閱了浙江省立圖書館所藏文淵閣《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繼而避亂世於江西廬山天池寺結茅棚清修。直到1949年春,他才經波曆險,去了中國台灣。
他在中國台灣支持佛教印經工作,也協助中國佛教法師至中國台灣弘法。他在國立政治大學、輔仁大學及文化大學都有開課,之後成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政壇要人如蔣緯國、白萬祥、王升、馬紀壯、蔣彥士等人常前往旁聽。許多文化界與財經界人士,如李傳洪、尹衍梁、徐芹庭也是他的弟子。
南懷瑾還傳學於日本、美國和中美洲諸國。20世紀80年代末,南懷瑾移居中國香港,經中國香港進入中國內地活動,曾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
1990年,泰順縣、文成縣水災,南懷瑾立刻創建了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機構賑災。
2004年,南懷瑾移居上海。2006年後長住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廟港,創立太湖大學堂,後建立光華獎學基金會,資助多所中國大學,如北京大學等。
2012年9月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先生在蘇州太湖大學堂去世,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