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七書》reference_book_ids":[6966888322723482654]}],"3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3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武經七書》reference_book_ids":[6966888322723482654]}],"3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1,"start_container_index":33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5},"quote_content":"《武經七書》reference_book_ids":[6966888322723482654]}],"2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2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1461407]}],"2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1,"start_container_index":2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7},"quote_content":"《戰騎》reference_book_ids":[7076094660640246798]}],"30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1,"start_container_index":30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5},"quote_content":"《武經七書》reference_book_ids":[69668883227234826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7,"start_container_index":30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quote_content":"《武經七書》reference_book_ids":[69668883227234826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1,"start_container_index":30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5},"quote_content":"《武經七書》reference_book_ids":[69668883227234826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7,"start_container_index":30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quote_content":"《武經七書》reference_book_ids":[6966888322723482654]}],"3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3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武經七書》reference_book_ids":[6966888322723482654]}],"3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32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武經七書》reference_book_ids":[6966888322723482654]}],"3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8,"start_container_index":3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quote_content":"《群書治要》reference_book_ids":[7211085474922761275]}],"2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6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後漢書》reference_book_ids":[6867020903100713992]}],"3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3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武經七書》reference_book_ids":[696688832272348265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本韜綜述

本韜著重論述了操練、編選步兵及車騎兵的基本戰術。一共分10篇,全部都是太公與武王的對話。前5篇講教練之法,後5篇講編選事項。

若要采取全麵行動,就必須在預定的期限內,將所有的兵力集結起來。因為時間就是戰機,時間就是勝利,必須“移書”為據,“立表”為準,以保確鑿無誤。為保證集結,大將宜先定戰地、戰日,然後頒布命令,將士們約定日期,攻城圍邑,屆時各部隊都集合在約定的地方,並按到達的先後順序,先到者給予適當的獎勵,遲到者格殺勿論,依此法行令,無論遠近,部眾都會按時集合。任何分治的物件,都必須有統一的法規,才可能在必要時將它們集中起來,否則各行其事,既不能分別管理,也不能統一領導。

臨敵作戰的關鍵,是抓住戰機。太公說:“敵人所集可擊,人馬未食可擊,天時不順可擊,地形未得可擊,奔走可擊,不戒可擊,將離士卒可擊,涉長路可擊,濟水可擊,不暇可擊,阻難狹路可擊,亂行可擊,心怖可擊。”能夠抓住以上良機,就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臨敵作戰時,步兵與車騎,應當收放自如。太公說:“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長兵強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後。”輪流更換戰鬥、輪流休息,敵人車騎雖向我大舉進攻,我如堅守陣地、迅速猛攻、射殲其人馬,便可將敵人擊敗。同時,我方必須另派一部分將士強弩防備後方。

一分合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三軍分數處,將欲期會合戰(1),約誓(2)賞罰,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軍之眾,必有分合之變。其大將先定戰地、戰日,然後移檄書(3)與諸將吏:期攻城圍邑,各會其所,明告戰日,漏刻(4)有時。大將設營而陣,立表轅門(5),清道而待。諸將吏至者,校(6)其先後,先期至者賞,後期至者斬。如此,則遠近奔集,三軍俱至,並力合戰(7)。”

【注釋】

(1)合戰:會合各部兵力與敵作戰。

(2)約誓:宣布事前先製定好的盟約。約,盟約。誓,古代告誡將士的言辭。

(3)檄書:古代官府用於征召、曉諭、征討的文書。

(4)漏刻:古代的計時器,按漏水的刻數記時。

(5)立表轅門:立表,古代立木為表,用觀察日影移動的方法來記時。轅門,軍門、營門。

(6)校:校對、比較。

(7)合戰:集中兵力作戰。合,集中。

【譯文】

武王同太公說:“國君統兵出征,三軍分駐數地,要想按期集合軍隊與敵交戰,誓師頒發命令,宣布賞罰條例,應該怎麼辦?”

太公回答說:“用兵的法則,由於三軍眾多,必然有分散和集中的變化。主將首先要確定作戰的地點和日期,然後用緊急文書下達各部將吏:約定圍攻的城邑及各部會合的地區、作戰日期、到達時間。然後主將設營布陣,在轅門立下木表,以觀測日影,肅清道路,計時等候各部將士到來。將士到達的時間,要核對其先後,先到者有賞,誤期遲到的斬首示眾。這樣,不論遠近,所有部眾都會按期趕來會集,三軍就能集中力量與敵交戰了。”

【心得】

這篇講述的是“三軍之眾,必有分合”之變的規律特點。怎樣才能將分駐各地的部隊迅速集合起來,這必須按法紀的規章辦事,做到堅決、嚴厲、準確,並用重賞嚴刑加以監督。

其中,最重要的是集合的時間,因為時間就是戰機,時間就是勝利,必須“移書”為據,“立表”為準,以保確鑿無誤。

任何分治的物件,都必須有統一的法規,才可能在必要時將它們集中起來,否則各行其事,既不能分別管理,也不能統合領導。

軍隊有鐵的紀律,才能令行禁止。有戰鬥力。所謂“兵當先嚴紀律,設謀製勝在後”,就是這個意思。在我國曆史上,宋代的嶽家軍、明代的戚家軍,都是由於賞罰嚴明,才不畏強敵,勇敢善戰的。戚繼光從自己的治軍經驗中提出,賞罰要合乎情理。情理者,眾人之心聲也。就是說,要獎勵的人必須是群眾所喜愛、佩服的,要懲罰的人也必須是群眾所痛恨、厭惡的;善惡分清,功過分清,才能賞罰嚴明;或賞或罰,都需要先把道理講清,使大家知道受賞受罰的原因,就會使眾人真正受到教育而不會產生怨恨之心。

吳王闔閭時,孫武來到吳國。闔閭讀了他的著作,很是欽佩。問道:“可以試試練兵的方法讓我看看嗎?”孫武說:“可以。”又問:“你的練兵方法可以適用於婦女嗎?”孫武說:“可以。”。

於是闔閭挑出宮中美女180人,交給孫武。孫武把她們編成兩隊,派闔閭的兩個最寵愛的姬妾,分任隊長,每人都持著戟,站成了隊。孫武先對她們說:“你們都知道心、左右手和背的位置嗎?”她們都說“知道”。孫武說:“心在前,左手在左,右手在右,背在後。大家都明白嗎?”她們都說“明白”。孫武部署已定,設下了執行軍法用的斧鉞,“即三令五申之”。然後擊鼓使她們向右。

宮女們卻嘻嘻哈哈地笑起來。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這次應由將帥負責。”於是“複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宮女們複大笑”。

孫武說:“部署已經明確,解釋也已透徹,這次仍舊不照辦,那就是士兵不聽指揮的問題了,隊長應受軍法處分!”

吳王闔閭正在台上觀看操練,見要殺他兩個愛姬了,大吃一驚,急忙派人下來傳話,說:“我已經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我沒有這兩個愛姬飯都吃不下的,請不要殺她們吧!”孫武答道:“我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當即把兩個隊長斬首示眾,依次派第二個人分任隊長。於是又擊鼓操練,宮女們不論向左、向右、前進、後退、跪下、起立,全都服從命令,而且嚴肅認真,毫無嘻笑喧嘩的聲音了。

孫武便向闔閭報告道;“兵已經練好了,請大王檢閱。這兩隊士兵,盡可任意指揮,即使叫她們到水裏火裏去也不會抗命了。”闔閭苦笑道;“行了,你休息休息吧,我不想檢閱了。”孫武有些不滿,說;“您隻欣賞我的理論,卻不支持我實行!”闔閭到底還是拜他為將。

二武鋒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車驍騎,馳陣選鋒(1),見可則擊之。如何則可擊?”

太公曰:“夫欲擊者,當審察敵人十四變(2),變見則擊之,敵人必敗。”

武王曰:“十四變可得聞乎?”

太公曰:“敵人新集(3)可擊,人馬未食可擊;天時不順可擊;地形未得可擊;奔走可擊;不戒(4)可擊;疲勞可擊;將離士卒可擊;涉長路可擊;濟水可擊;不暇(5)可擊;阻難狹路可擊;亂行可擊;心怖(6)可擊。”

【注釋】

(1)馳陣選鋒:指衝鋒陷陣的銳士。

(2)變:變故,指對敵不利的情況。

(3)新集:剛剛集中起來.

(4)不戒:疏於警戒。

(5)不暇:忙亂不整,張惶不安。

(6)心怖:軍心恐怖,張惶不安。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大凡用兵的原則,必須裝備威武的戰車,驍勇的騎兵,以及衝鋒陷陣的勇士,發現敵人有可乘之機,就迅速發起攻擊。但是,究竟什麼時候可以發起攻擊呢?”

太公回答說:“要想攻擊敵人,應當觀察審視敵人14種變化情況。這14種變化的情況出現了,就立即發起攻擊,敵人必敗。”

武王又問:“14種對敵不利的情況是哪些呢?”

太公說:“敵人剛集眾時可以攻擊;人馬饑餓,尚未吃飽時可以攻擊;天氣對敵不利時可以攻擊;地形對敵不利時可以攻擊;敵人奔走趕路時可以攻擊;敵人毫無戒備時可以攻擊;敵人疲勞時可以攻擊;將帥離開部隊時可以攻擊;長途跋涉時可以攻擊;敵軍渡河時可以攻擊;敵軍忙亂時可以攻擊;通過隘路險阻時可以攻擊;行列散亂時可以攻擊;軍心驚恐時可以攻擊。”

【心得】

本篇論述戰場上最有利於攻擊敵人的14種戰機。

薑太公認為,這14種戰機都從“審察敵人”而來。所謂“審察敵人”,就是用觀察、探測等方法了解敵之天時、地利、人和等種種情況的變化,摸清敵人的動向和處境狀態,掌握敵人最不利的時機,然後迅速地抓住這個時機,向敵人發起猛烈的攻擊。

有利的戰機,並不僅僅是我方獨立自覺的優勢。有利的戰機還源自於敵方,對敵人不利的戰機,就是對我方有利的戰機。勝利的戰機,要從敵我雙方去尋找。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三練士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練士(1)之道奈何?”

太公曰:“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2),名曰‘冒刃之士’;有銳氣壯勇強暴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陣之士’;有奇表(3)長劍、接武(4)齊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銳之士’;有拔距(5)、伸鉤(6)、強梁(7)多力、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絕遠(8),輕足善走者(9),聚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勢,欲複見功者,聚為一卒,名曰‘死鬥之土’;有死將之人,子弟欲與其將報仇者,聚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贅婿(10)人虜,欲掩跡揚名者,聚為一卒,名曰‘勵鈍(11)之士’:有貧窮憤怒,欲快其心者,聚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12)免罪之人,欲逃其恥者,聚為一卒,名曰‘幸(13)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負重致遠者,聚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軍之服習,不可不察也。”

【注釋】

(1)練士:挑選士卒。練:通揀,挑選、選擇。

(2)卒:古時百人稱卒。這裏泛指軍中一種有組織的單位。

(3)奇表:體態奇異。

(4)接武:接踵,一個接一個地。武,足跡。

(5)拔距:古代運動習武的遊戲,類似今之拔河。這裏形容臂力過人。

(6)伸鉤:把彎鉤伸直,形容力大。

(7)強梁:強橫、凶暴。

(8)腧高絕遠:越高山、走遠路。

(9)輕足善走者:腳輕,善於奔跑之人。

(10)贅婿:男戰敗被虜又被招為婿的人。

(11)勵鈍:激勵不努力的人。

(12)胥靡:刑徒囚犯。

(13)幸:封建時代指受帝王的寵愛叫幸。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挑選和組編士兵的方法為何?”

太公回答說:“把軍中有膽量、不怕死的士兵編為一隊,取名‘冒刃之士’;把有銳氣、強壯和凶猛的士兵編為一隊,取名‘陷陣之士’;把動作奇特、善用長劍,在隊列中步伐穩健的,編為一隊,取名‘勇銳之士’;有臂力過人,能伸鉤破敵人陣腳、凶猛強悍、搗敵金鼓、拔敵旌旗的,編為一隊,取名‘勇力之士’;把能攀山越嶺,長於跋涉、腳輕善走的編為一隊,取名‘寇兵之士’;把在君主麵前因過失勢,想重新建立功勳的,編為一隊,取名‘死鬥之士’;有陣亡將帥的子弟想為父母兄弟報仇的,編為一隊,取名‘敢死之士’;有曾被敵招贅、俘虜,希望揚名遮醜的,編為一隊,取名‘勵鈍之士’;有貧窮憤激,要求揚眉吐氣的,編為一隊,取名‘必死之士’;有被釋放的罪犯,要洗刷其恥辱的,編為一隊,取名‘幸用之士’;有才藝超人,能任重致遠的,編為一隊,取名‘待命之士’。這就是軍隊挑選士兵、組編隊伍的方法,不可不詳加考慮啊!”

【心得】

本篇講述如何根據士卒的特點,挑選和編製隊伍的方法。

以刻板的模式來看待和要求軍人,是一種不正確的態度。軍人也是人,也必然有人的複雜性。帶兵的人不應該反感甚至害怕這種複雜性,以為軍人的頭腦越簡單越好。薑太公具體分析了14種不同性格、思想、心態和從軍目的的人,認為隻要因勢利導,使用得當,就能發揮這些人的積極性和戰鬥作用,這是極為明智的觀點。

一支具有活力的軍隊,不能單由一種模式的人組成,任何一個單位、一個團體也是這樣,一個社會更是如此。

因此,對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必須要根據人才個體的特點,考慮人才群體的協調狀況。隻有根據互補原則建立起來的人才群體結構,才可能發揮其最佳功能。

魏武帝曾下詔書說:“進取之士,不一定都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未必能夠進取。陳平難道是德行敦厚之人,蘇秦難道是守信之人嗎?然而,陳平安定了漢朝的基業,蘇秦幫助弱小的燕國強大起來。這是用人所長的緣故。”

唐太宗是封建帝王中最善於用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22年(公元627年~649年),這個時期的政治較為清明,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較快,社會秩序也較安定,曆史上稱這個時期為“貞觀之治”。能出現如此的盛世,這與唐太宗能知人善任、用其所長有關。魏征敢於犯上直諫,常常諫議治國施政的得失,指責唐太宗的過錯,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向唐太宗先後陳諫200多件事,唐太宗總是把他當作一麵鏡子,言聽計從,讓他做了多年的諫議大夫。房玄齡、杜如晦沉智善謀,審時度勢,善於處理內政,唐太宗就同時任用他們二人為宰相。李靖熟讀兵法、精通韜略,善於統兵征戰,唐太宗就讓其統率大軍,南平吳、北破突厥、西定吐穀渾,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

唐太宗不僅能用人所長,而且還引導臣下僚屬們正確地評價人物,多看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有一天,他宴請房玄齡、魏征、李靖、溫彥博、戴冑、王珪等六位大臣。當大家酒興正濃的時候,太宗對王珪說:“你善於識別和評價人才,今天不妨對在座的房玄齡等人評論一番,說說你和他們相比,有什麼突出的長處。”王珪評論說:“要論孜孜奉國、知無不為,我不如玄齡;要論犯顏切諫,生怕您趕不上堯、舜,我不如魏征;要論文武兼備、出入將相,我不如李靖;要論敷奏詳明、辦事公平,我不如溫彥博;要論處繁理劇,長於決斷,我不如戴冑。至於在激濁揚清、疾惡如仇這方麵,我和他們五位比起來,也有一己之長。”房玄齡等人都覺得王珪的評論恰如其分。太宗也完全讚同王珪的看法,勉勵大家要虛心向別人的長處學習,互相取長補短。

人無完人,各有所長,領導者在任用人才時必須注意此要點,應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不因其有缺陷而苛求人才,這樣才能人適其用、人盡其才。舍長以就短,必然導致事業的失敗。

現代社會,分工日趨複雜,人才不可能成為各方麵都專精的全才,作為一名領導者更要注意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能使事業興旺發達。

四教戰

【原文】

武王問太公說:“合三軍之眾,欲令士卒,練士教戰(1)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領三軍,必有金鼓之節,所以整齊士眾者也。將必先明告吏士,申(2)之以三令(3),以教操兵起居(4),旌旗指麾之變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學戰,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學戰,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合之千人;千人學戰,教成,合之萬人;萬人學戰,教成,合之三軍之眾;大戰之法,教成,合之百萬之眾。故能成其大兵,立威於天下。”

武王曰:“善哉!”

【注釋】

(1)教戰:教育訓練部隊打戰。

(2)申:表明。

(3)三令:再三或反複地宣布命令。

(4)操兵起居:操兵,使用兵器。起居,指操練各種動作,如坐、站、進、退、分、合、解、結。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我想集合全軍官兵,教他們熟習教育訓練部隊打仗的技術,有什麼方法呢?”

太公回答說:“凡是統率三軍,必須用金鼓來指揮,才能使士卒步伐一致、隊列整齊。將領必須先明確告訴官兵,再三申明軍令,然後操練他們進、退、行、止等各種動作,要按旌旗的指揮變化。所以訓練軍隊時,先進行單人教練,單人教練學成了,再十人合練;十人學成,再百人合練;百人學成,再千人合練;千人學成,再萬人合練;萬人學成,再三軍合練大軍作戰的方法。各項教練都完成了,就可以會集成百萬大軍,組成強大的軍隊,立威於天下。”

武王說:“好啊!”

【心得】

本篇講述訓練軍隊的方法。原則是要循序漸近、由簡到繁,由單兵到合成,從個人、小隊伍練起,逐步擴大,以至於萬人、百萬人的大軍,都可以訓練出來,形成強大的部隊,立威於天下。

這個辦法很好,既訓練了戰士,也訓練了指揮。能指揮一人,才能指揮十人;能指揮十人,才能指揮千人;能指揮千人,才能指揮萬人;能指揮萬人,才能指揮百萬大軍。士兵訓練出來了,將官也訓練出來了。所以練兵,實際上也是練官,練兵與練官是分不開的。

教學相長,一切教與學的關係都是如此。

五均兵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以車與步卒戰,一車當(1)幾步卒?幾步卒當一車?以騎與步卒戰,一騎當幾步卒?幾步卒當一騎?以車與騎戰,一車當幾騎?幾騎當一車?”

太公曰:“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陣,要強敵,遮走北(2)也。騎者軍之伺候(3)也,所以踵(4)敗車,絕糧道,擊便寇也。故車騎不敵戰,則一騎不能當步卒一人。三軍之眾成陣而相當,則易戰之法,一車當步卒八十人,八十人當一車;一騎當步卒八人,八人當一騎;一車當十騎,十騎當一車。險戰之法,一車當步卒四十人,四十人當一車;一騎當步卒四人,四人當一騎;一車當六騎,六騎當一卒。夫車騎者,車之武兵也,十乘敗千人,百乘敗萬人;十騎敗百人,百騎走千人,此其人數也。”

武王曰:“車騎之吏數(5),與陣法奈何?”

太公曰:“置車之吏數,五車一長,十車一吏,五十車一率(6),百車一將。易戰之法,五車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隊間六十步。險戰之法,車必循道,十車為聚,二十車為屯,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隊間三十,六步,五車一長,縱橫相去二裏,各返故道。置騎之吏數,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易戰之法,五騎為列,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隊間五十步。險戰者,前後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隊間二十五步。三十騎為一屯,六十騎為一輩(7),十騎一吏,縱橫相去百步,周環(8)各複故處。”

武王曰:“善哉!”

【注釋】

(1)當:相當、抵。

(2)遮走北:斷其退路。

(3)伺候:偵察敵人。伺,偵察。

(4)踵:跟隨、接著。

(5)吏數:軍官的編製方法。

(6)率:這裏指車兵的一級單位。

(7)輩:這裏指騎兵的一種戰鬥編組。

(8)周環:即周旋、交戰的意思。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用車兵與步兵打仗,一輛戰車相當於幾名步兵?幾名步兵相當一輛戰車?用騎兵與步兵打仗,一名騎兵相當於幾名步兵?幾名步兵相當於一名騎兵?用戰車與騎兵打仗,一輛戰車相當於幾名騎兵?幾名騎兵相當於一輛戰車?”

太公回答說:“戰車是軍隊的羽翼,用以突擊敵軍、截擊強敵、阻斷敵人退路。騎兵是三軍的耳目,用以偵察敵情、追擊逃敵、斷絕敵人的糧道、襲擊流寇。因此,車與騎運用不當的話,若與敵戰,一名騎兵還不能抵擋一名步兵。如果三軍布列成陣,在平坦的地形上作戰,車、騎便於馳騁,一輛戰車便可以抵擋80名步兵,80名步兵相當於一輛戰車;一名騎兵可以抵擋8名步兵,8名步兵相當於一名騎兵;一輛戰車可以抵擋10名騎兵,10名騎兵相當於一輛戰車。如果在險阻的地形上作戰,一輛戰車可以抵擋40名步兵,40名步兵相當於一輛戰車;一名騎兵可以抵擋4名步兵,4名步兵相當於一名騎兵;一輛戰車可以抵擋6名騎兵,6名騎兵相當於一輛戰車。戰車和騎兵,是部隊中最武勇的實力。10輛戰車可以擊敗敵人之步兵1000人,100輛戰車可以擊敗敵人之步兵1萬人;10名騎兵,可以擊敗敵人之步兵100人;百名騎兵可以擊敗敵人之步兵1000人。這些都是大約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