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活用】
倚靠仁德
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原則,也是儒學的核心價值觀。“仁者愛人”是仁德的基本思想,它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地概括了仁德精髓。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愛人。同在一片藍天下生活,同在一個地球上生存,我們應當互愛。我們應該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愛別人等於愛自己,愛自己必須愛別人。
《左傳》記載,春秋時,有個諸侯王叫晉靈公,這人不行君道,非常殘暴。他在台上用彈丸射大臣,看大臣們跑來跑去躲避彈丸,來開心取樂。有一次,晉靈公吃熊掌,發現沒熟,就把廚師殺了,砍成幾大塊放在畚箕裏,讓宮女拉著過朝庭。晉靈公的暴行激怒了大臣,後來趙盾的族人殺了這個暴君。殘暴不仁,必定自取滅亡,誠如董仲舒所言:“晉靈公殺膳宰以淑飲食,彈大夫以娛其意,非不厚自愛也。然而不得為淑人者,不愛人也。質於愛民,以下至於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
為仁由己,每個人應當自覺努力,不應靠他人的敦促,也不應瞻前顧後。人與人相處,協調人際關係的主動權掌握在每個人的手裏,要相信“我以仁待人,人也會以仁待我”。一個真正的君子,即使是在吃一頓飯那樣短的時間裏也不會離開仁德,即使是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一定不會忘記實行仁德,即使是在顛沛流離之中也一定不會遺棄仁德。
中國社會曆來崇仁尚義,居心不仁者曆來被視為惡人,做事不義者曆來被視為小人,而缺德之人從來都會受人鄙視,人人羞於與之為伍。所以,做人要講道德,要好心待人,經常行善積德,交朋友要講些義氣,人有危難時要仗義一些,能夠無私地伸出援手。在古代,“德”字還寫作“意”,上麵是個“直”,下麵是個“心”。《說文》對這個字的解釋是“外得於人,內得於己”,品行被人稱道,動機問心無愧,這才稱得上“德”。儒家最值得稱道的,恐怕就是通過誠意、正心、修身,來培育自己的道德。令人備感荒唐的是,如今竟然有人習慣於拿“仁義道德”來罵人,一說就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這句話讓仁義道德無辜地為男盜女娼背上了黑鍋。
【職場活用】
職場也要“肫肫其仁”
孔子認為,仁義之道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方法。外有忠,內有恕;愛人而惠,克己而忍。用仁義之道處理人際關係是一種高深的謀略,可以實現“不戰而屈人”的最佳效果,但是施行仁義之道並不是要求我們去做一個無私奉獻的老好人,行仁義之道並非沒有目的,隻不過“仁者先難而後獲”,“難”就難在“克己”,俗話說“忍字頭上一把刀”,但是,能忍一時之難就可獲得長久的利益。孔子說過“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夫子的這些諄諄告誡,無非是提醒我們,惟有仁德才靠得住,隻要我們能忍一時之害,不怕沒有好果子吃。
在職場打拚,從事主管工作的人士尤其需要“肫肫其仁”,使得信息和命令暢通無阻,員工之間真誠相待,大家能夠暢所欲言地對公司的工作部署提出疑問,而不用擔心被壓製。顯然,“肫肫其仁”的領導風格利於創造一個自由交流、真誠互信的工作平台。對於從事主管工作的人士而言,也許最重要的是,通過為下屬提供幫助、消除障礙來最大程度地提高績效。
在當今飽受質疑的商業環境裏,危機接二連三地曝光,“肫肫其仁”的領導方式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更合適。人們渴望自己的工作環境裏,工作目標大膽而清晰,團隊的行為都遵循一套強有力的道德觀念和核心價值。
缺乏“肫肫其仁”的愛心,是當今職場不可忽視的可怕病毒。有這麼一個感人的名人故事:
2009年8月28日,正在阿根廷參加南美洲國家聯盟特別首腦會議的哥倫比亞總統烏裏韋出現了流感症狀。次日檢測結果顯示,烏裏韋感染上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隨即被安排隔離治療。住進病房之後,烏裏韋並沒有直接安臥病床,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迅速抓起電話,先後撥出了11個國際長途,與11個國家的元首分別通了電話。烏裏韋回憶起與會期間,自己曾經與阿根廷等11個國家的領導人有過近距離接觸。在通話時,烏裏韋向他們細致地介紹了自己的病情,並建議他們立即進行全麵的身體檢查,同時烏裏韋還為自己無意中有可能給他們帶來的麻煩表示了歉意。整個通話長達一個半小時。期間,護士準備為烏裏韋打針,看到他在專心致誌地和別人通電話,隻好靜靜地站在旁邊耐心等待。當11個電話全部打完了,烏裏韋才安心地躺在病床上,接受打針治療。
烏裏韋,作為一國總統,自己身處危險時卻能心係他人,其做法,其襟懷,無不充分地顯示出一位國家領導人“肫肫其仁”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