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給小學生講世界地理(下)》(4)(1 / 3)

《伊利亞特》reference_book_ids":[7025502871789521928]}],"1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伊利亞特》reference_book_ids":[7025502871789521928]}],"1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伊利亞特》reference_book_ids":[7025502871789521928]}],"8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8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古人遺留的文明奇跡

金字塔。

相傳,在古埃及第三王朝(前2686—前2613年)以前,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會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叫做“馬斯塔巴”的長方形墳墓中。後來,有個叫伊姆荷太普的年輕人,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堆疊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

金字塔可以說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在埃及,目前已經發現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餘座,大多建於埃及古王朝時期,其中最大的當屬建於公元前2690年左右的法老胡夫的金字塔。古埃及人用了230萬塊大石頭,砌成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據說這座建築一共動用了10萬人,花費20年才得以完成。

除了埃及以外,在世界的其他地區也有一些金字塔遺跡。例如在墨西哥,就有兩座非常著名的金字塔——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它們是墨西哥文化遺跡中的重要成員,以其宏偉、獨特的建築風格和難解的謎團聞名於世,是印第安人阿茲特克文化特奧蒂瓦坎古城遺跡的主要組成部分。

知識鏈接:

木乃伊。

木乃伊是一種幹枯不腐爛的屍體,在埃及發現的數量最多、時間最早,技術也最複雜。古埃及人篤信人死後,靈魂不會消亡,仍會依附在屍體或雕像上,所以,一些尊貴的人如法老死後,均會被製成木乃伊,以寄托人們對其永生的期盼和深切的懷念。

除了埃及,世界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木乃伊,但製作方法不一。在我國的沙漠地帶甚至一些古城遺址中,至今還能發現古代遺留下的木乃伊,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980年在新疆出土的樓蘭美女了。

獅身人麵像。

在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東側,屹立著一座至今謎團重重的建築奇跡——獅身人麵像。整個建築高20米,長75米,臉長5米,頭戴皇冠,額頭上刻著“庫伯拉”(眼鏡蛇)的浮雕,下頜處有古埃及帝王的標誌——下垂的長須。

有人認為,這座雕像頭部就是法老胡夫的頭像。可是,胡夫為什麼要雕塑自己的頭像列在陵墓旁呢?難道尊貴的王者可以被任意瞻仰嗎?關於這個謎,還有一種傳說:雕像是一個叫做斯芬克斯的怪物的形象。斯芬克斯是巨人與妖蛇所生的怪物,擁有人的頭和獅子的軀體,還長有一雙翅膀。它生性殘暴卻聰明異常,跟著智慧女神學會很多謎語後,便常常守在路口問人問題,如果答不上來就把人一口吃掉,後來被國王派去的青年狄浦斯所征服,最後以自殺來贖罪。

獅身人麵像到底是根據誰的形象刻成,這是它的第一個謎。它的第二個謎就是為什麼它唯獨沒有鼻子。關於這個謎團,有種至今廣為流傳的說法是,1798年,拿破侖侵略埃及時看到獅身人麵像莊嚴雄偉,仿佛向自己“示威”一般,一氣之下便命人用炮彈轟掉了它的鼻子。但這種說法並不可靠,因為早在拿破侖之前,就已經有關於它缺鼻子的記載了。

有關獅身人麵像的疑團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的有科學依據的解答,但無論如何,獅身人麵像以及古埃及金字塔,已經成為古埃及文明史上的奇葩,在尼羅河畔閃爍著熠熠的光輝。

知識鏈接:

胡夫金字塔。

位於埃及首都開羅西南吉薩高地的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它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被認為是胡夫為自己修建的陵墓。

胡夫金字塔的4個斜麵正對東、南、西、北四方,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相當於一座40層摩天大樓的高度,塔底麵呈正方形,占地5.29萬平方米。塔身由大小不一的230萬塊巨石組成,石塊間合縫嚴密,不用任何黏合物。入口在北側麵離地18米高處,經入口的一段甬道下行通往地下室,上行則抵達國王殯室。殯室長10.43米、寬5.21米、高5.82米,與地麵的垂直距離為42.28米,室內僅有一紅色花崗岩石棺,別無他物。此外,塔內還有王後殯室和地下墓室。

古羅馬鬥獸場。

古羅馬鬥獸場,也稱為羅馬大角鬥場、圓形競技場,建於公元72—82年,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遺址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

羅馬鬥獸場共有三層座位:下層、中層及上層。頂層還有一個隻能站著的看台,這是給地位最低下的人準備的,包括女人、奴隸和窮人。在其他層,座位按照社會地位來劃分,皇室成員和守衛聖火的貞女有自己單獨的包廂。另外,職業不同,位置也有所區別。鬥獸場的設計非常科學,有160個出口,據說隻要10分鍾觀眾就可以疏散完畢。

鬥獸場每天的主要節目是角鬥,這是一天中娛樂活動的最高峰。對於羅馬貴族來說,殘酷的格鬥僅僅是他們娛樂的手段而已。而參加角鬥的奴隸和犯人卻都是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所以廝殺十分慘烈。最後,戰敗的一方可以懇求看台上的人大發慈悲,饒恕他的性命,如果這些觀眾大拇指向上,他就可以免於一死;如果這些人的大拇指向下,那麼這個角鬥士就要被處死。

這麼大規模的建築工程是怎樣完成的呢?關於這一點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當時的羅馬皇帝為了慶祝勝利,強迫淪為奴隸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修建而成;另一種說法則是當時的統治者將奴隸賣出,獲得了巨大的收入,可以支持修建鬥獸場的支出,而參與建造的人都是技藝精湛的工人。

知識鏈接:

古羅馬角鬥士表演。

角鬥士表演是古羅馬一種野蠻殘酷的血腥娛樂方式。奴隸主驅使受過專門訓練的角鬥士手持劍、匕首和三叉乾,在角鬥場上互相拚死格鬥,或是與饑餓的猛獸廝殺,以博得觀眾的愉悅。為了延長角鬥的時間並增添角鬥的花樣,角鬥士還要戴上各種防備用具,有的披戴盔甲,有的拿著盾牌,使角鬥士不至於很快喪命而無戲可看。

古羅馬人非常喜歡觀看角鬥士表演。角鬥士一出場,他們先觀看他的身材、舉止、裝備和架勢,然後欣賞廝殺雙方的技藝。當一方被擊敗時,就由有地位的人或是女巫、貞女做手勢決定生死。角鬥結束後,有專人檢查被打死的角鬥士,用燒紅的鐵棍刺,如果還活著就用大鐵錘敲死。後來,古羅馬角鬥士表演的規模越來越大,出現了騎馬乘車角鬥,甚至可以再現一場大規模的海戰。

帕特農神廟。

帕特農神廟是雅典衛城的古城堡中心和最高點。雖然曆經2000多年的滄桑巨變,廟頂已經坍塌,雕像已經消失,但是從那些至今屹立不倒的柱廊上,我們仍能夠感受到神廟當年的雄偉。

帕特農神廟始建於公元前447年,於公元前438年正式啟用,是獻給雅典的保護神雅典娜的祭祀之所。大殿的外麵鏤刻著雅典節日時遊行的盛況:快樂的青年、美麗的少女、弄琴的樂師以及用於祭祀的動物。這段浮雕長達160米,生動完美,富有韻味。它第一次把普通公民的形象雕刻在廟堂之上,也被認為是希臘民主的象征,是希臘浮雕中的傑作。

除了這些取材於普通市民節日慶祝場麵的浮雕,神廟的外麵還有很多取材於神話中希臘人與異族英勇鬥爭故事的雕刻作品。

帕特農神廟經過無數次的天災人禍,可謂曆盡了人間滄桑。它曾經被作為基督教堂,土耳其統治時期又成了伊斯蘭教的寺院。後來威尼斯軍隊炮轟城堡,引爆了堆放在神廟中的炸藥,把廟頂和殿牆全部炸塌了。19世紀初,英國的大使埃爾金雇傭工匠將巨型大理石浮雕劫走。這批稀世珍寶,有的在鋸鑿過程中被損毀,有的遭遇海難沉入海底,有的仍然陳列在英法等國的博物館裏。現在,人們對神廟進行修複,但是已經不能完全恢複它的原貌,神廟遺址上隻留下一座石柱林立的主體外殼,向人們講述著幾千年來的曆史變遷。

知識鏈接:

雅典衛城。

雅典衛城為雅典宗教和政治的中心,也被稱為雅典的阿克羅波利斯。“阿克羅波利斯”為希臘語,原意為“高處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也是希臘最傑出的古建築群。它位於雅典市中心的衛城山丘上,麵積約有4平方千米,始建於公元前580年,其中最早的建築是雅典娜神廟和其他宗教建築。

吳哥窟。

1992年,柬埔寨的吳哥古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而吳哥窟則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

12世紀時,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輝煌的高棉帝國,定都吳哥。他篤信毗濕奴神,希望建造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來供奉毗濕奴,而他建造的石窟寺廟就是吳哥窟,因此吳哥窟又被稱為“毗濕奴神殿”。吳哥窟當時達到了藝術上的高峰,所有牆壁上都雕刻著精美的浮雕,即使是通向四方的長廊的牆上,也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話故事的浮雕。

吳哥窟本身的規模無比宏大,廟宇十分壯觀,有一條將近10米寬的路通向大門,路的兩邊矗立著無比威嚴的神像。世界上的廟宇都是坐西朝東的,僅有吳哥窟的大門是朝向西邊的。

以吳哥窟為代表的吳哥建築群之精美讓人驚歎,然而吳哥城在15世紀初就突然變成了一座空城。之後的幾個世紀裏,樹木和雜草慢慢地生長出來,覆蓋了這座盛極一時的城市。直到19世紀,這個遺跡才被發現,展示在世人麵前,而在這之前,甚至連柬埔寨本地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存在這樣一個地方。

據考察,這裏曾經居住過100萬以上的人口,這個民族和這些人到哪裏去了呢?吳哥文化為什麼一下子就中斷、消失了呢?要解開這些謎團,考古學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知識鏈接:

高棉帝國。

高棉帝國又叫吳哥王朝,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柬埔寨的一個古國。大約在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起一個叫做真臘的國家,它在公元700年前後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最為強盛。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國家,將吳哥王城作為都城。1010—1150年蘇利耶跋摩一世和蘇利耶跋摩二世的統治時期,高棉帝國步入極盛。

到了13世紀,人們逐漸厭倦被迫為當時的統治者服勞役,高棉社會開始瓦解。1431年,入侵的暹羅軍隊強迫高棉人放棄吳哥,高棉帝國滅亡,吳哥王城從此被湮沒在叢林之中。

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位於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大約在750—850年間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者修建,“婆羅浮屠”這個名字可能來自梵語,意思是“山頂的佛寺”。婆羅浮屠比較特殊的一點,正是它修建在一座海拔265米的岩石山上,周圍是幹涸的湖床。婆羅浮屠的底部高出湖床15米,但是針對它的周圍是否存在過湖泊的問題,科學家眾說紛紜。一位學者從宗教角度加以論證,說婆羅浮屠起初的設計理念就是表現一朵漂浮在湖中的蓮花。蓮花是佛教中隨處可見的形象,而婆羅浮屠整座建築就呈現出一朵蓮花的形象。針對這一問題的爭議到目前還沒有結束,最終結果如何,有待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婆羅浮屠曾經因為火山爆發而沉睡於厚重的火山灰中,被茂密的熱帶叢林掩蓋。這座佛塔為何被遺棄目前不得而知,有人說是因為爪哇人在15世紀改信了伊斯蘭教,而另一種說法是這裏發生了大饑荒,當地居民背井離鄉使得婆羅浮屠遭到拋棄。此外,關於這座佛塔的傳說還有很多,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找尋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

19世紀,英國人開始統治爪哇,萊佛士上尉成為爪哇副總督,他在聽到了有關婆羅浮屠的傳說之後便派人去叢林深處尋找這座佛塔,最終使它重見天日。時至今日,大家依然把重新發現婆羅浮屠的功勞記在萊佛士身上。

知識鏈接:

爪哇島。

爪哇島是印度尼西亞的第四大島,位於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東南,婆羅洲以南,巴厘島以西,現擁有印度尼西亞全國一半的人口,是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

爪哇島東西長約970千米,南北最寬處160千米,呈狹長形;麵積12.6萬平方千米,人口約9313萬人;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火山眾多,其中的婆羅摩火山是東爪哇地區集自然風光和獨特民族風情於一體的著名旅遊景點,是爪哇島最有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的標誌性建築,被世人譽為“完美建築”。它全部由純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以玻璃、瑪瑙鑲嵌其中,絢麗無比,是伊斯蘭教建築中的上乘之作。

泰姬陵是莫臥兒帝國的皇帝沙·賈汗為自己的妻子修建的一座陵墓,這座皇陵工整對稱,中央圓頂高達62米,令人讚歎。泰姬陵的四周還建有尖塔、寶石墓碑等令人歎為觀止的建築。進入陵墓大門沿路一直向前可以走到沙·賈汗和妻子的墓室,墓室中央擺放著他們的石棺,莊嚴肅穆,但這隻是他們的衣冠塚,兩個人的真棺安放在地底的另一個房間內。泰姬陵的前麵是一條清澈的水道,水道兩旁植有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征生命和死亡。陵前水池中的倒影,使泰姬陵的景色愈發壯美。泰姬陵在早、中、晚所呈現出的景色各不相同,月下的泰姬陵是最美的。在月光的照射下,泰姬陵會發出淡淡的紫色,仿佛泰姬在含情沉思。

據說,沙·賈汗曾想在泰姬陵的對麵建造另一座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來與愛妻日夜相對,但計劃還沒有實施,他就因為政變被軟禁了,於是他隻能每天透過一個小窗口默默地注視著妻子的陵墓,思念妻子。在他死後,他與泰姬被合葬在泰姬陵,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心願,與妻子長相廝守。

泰姬陵建成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曆史,雖然有很多人盜走了陵墓中原有的珍珠、寶石和其他貴重物品,但是它的輝煌和氣派從沒有損失半分。

知識鏈接:

沙·賈汗。

沙·賈汗是印度莫臥兒帝國的皇帝。他年輕的時候受過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曉武略,1628年其父死後稱帝,在位時間30年。

沙·賈汗在位期間,應對了莫臥兒帝國正在經曆的一係列挑戰,如鎮壓叛亂、吞並其他國家等,促進了一些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出現,還令莫臥兒帝國的藝術和建築成就到達頂峰,其在位期間印度出現了一係列的代表建築,泰姬陵正是其中之一。

巨石陣。

1130年,英國一位神父外出時,發現了這座由巨大的石頭構成的圓形石林,這個奇特的古跡被稱為“巨石陣”、“索爾茲伯裏石環”、“太陽神廟”、“史前石桌”等。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名稱揭示了人們對這個史前遺跡的迷惑和不解。

巨石陣大約占地11萬平方米,幾十塊巨石圍成一個大圓圈,每塊石柱大約重50噸,最高的有10米,還有不少是架在兩根豎直的石柱之上的。這些石柱的主要成分是藍砂岩,而藍砂岩主要存在於南威爾士的普利賽力山脈中。這些史前人類是如何將石柱從遙遠的地方運送過來的?他們又是怎樣把這些石柱搭在一起的?目前,考古學家還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另外,這個巨石陣是用來做什麼的呢?這也是一個讓曆史學家們迷惑的問題。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遠古時代顯赫家族的墓地,有人覺得這是一個天文觀測台,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康複治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