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年間,保定出了一個人物。名喚吳浩。關於他的傳奇很多。特筆記如下幾則。如有出入,還望方家指正。
吳浩原是鄉中一名秀才,屢試不第。卻寫得一手好字,行草隸篆,樣樣非常。傳揚出去,名聲漸漸響亮。縣太爺聽到,就傳他來衙問話。吳浩是一張利嘴,一肚子四書五經朗朗背誦如流。縣太爺大羨,就留他在縣衙做了師爺。久了,因他恃才傲物,一張利口,從不饒人,縣府中人大都敬而遠之。吳浩就常常與人寫些訟狀,弄些碎銀,到茶肆酒樓去消費。也就常常醉在街上,被人抬回縣衙,縣衙內就恨他丟了官家的麵皮,縣衙換了幾任知縣,隻因他文筆好,便留任了。
吳浩在縣內名氣很大。因他深熟官府之道,為人寫狀,常常化險為夷。那年,鄉間有一潑皮劉四,到市上呼嘯,搶人瓜果,與小販李秋爭鬥起來。李秋掄起一張板凳,將劉四打死。劉四手下便將李秋告下。衙裏來人,將李秋押入大牢。幾番審訊,就要將李秋問成死罪。
李秋家人來求教,吳浩抬手就索三百銀子。李家救人心切,送上銀子,吳浩便拿過狀子來看。隻見狀上寫道:“劉四為市人皆知潑皮。人稱大蟲。那日,劉四闖市搶奪,李秋與之較理。二人打鬥,李秋失手將劉四打傷致死。實屬李秋怒殺劉四。”
吳浩笑道:“隻此一句,這官司你便是輸定了。”
李家驚問何故。
吳浩道:“劉四潑皮,盡人皆知,隻是你李家卻殺不得,家有家法,官有官規,他縱然犯了死罪,也要由官家來處置。也不勞你李家代官府辦理。”
李家慌道:“如何是好。”
吳浩笑笑,捉起筆來,隻把“怒殺”一句抹去“怒”字,改做“鬥”字。就成了李秋鬥殺劉四。吳浩擲筆笑道:“如此,就變做二人打鬥,劉四被失手致死。李秋就無大礙了。”
後來官司打到縣府,李家一口咬定兩人打鬥在一處,劉四被李秋失手打死。縣府就不好判李秋抵命。李家掏了些銀兩,厚葬了劉四,便無事了。此事傳開,人們就驚歎吳浩手中一支筆抵得上幾條人命。
再一件,王家莊大戶王倉,因不肯借錢與表弟,表弟就恨恨地出來,半夜就吊死在王倉的街門上。這表弟原是個賭棍,因王倉不肯借貸,就無法向債主交待,就不惜死了。家人聽到動靜,就出來看,表弟早已斷氣。家人唬得白了臉,喊出王倉,王倉腿就軟了,自想一場官司是脫不去了。百思無計,就連夜去縣裏找吳浩。
吳浩吃得醉了。被王倉喊醒。聽了明白,就伸手向王倉要錢:“你拿五百銀子來,我自替你消災避禍。”
王倉忙叫家人取出銀子。
吳浩道:“你立刻回去把屍體解下,不要讓人看到。然後再來找我。”
王倉忙回去了把表弟解下,就再來找吳浩,吳浩卻又呼呼睡了。
王倉把他搖醒,慌道:“師爺睡得香甜,我可是如何好。”吳浩迷迷糊糊道:“你還回去,把你表弟再掛到門上就是了。”
王倉急道:“你莫拿了我的銀子再害我啊。”
吳浩道:“你按我說的去做,我保你無事。”
王倉疑道:“怎地無事?”
吳浩道:“你回家去睡,明早不要起來,有人喊你也不要開門,待官府的人到了,你再開門,便是一問三不知,自會無事。”說罷,就又呼呼睡了。王倉心神不定地去了。第二天一早,村中地保看到屍體,就慌得喊王倉,王倉竟是不應。地保就告官。官就到了王倉門上,喊出王倉。屍體早已經被官家解下,王倉就在官家麵前跪倒。
官家就問王倉:“你可認得此人?”
王倉看過:“自然認得,此人是我表弟。”
官家又問:“他如何死在你家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