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收藏室》是我的第五部長篇小說,與上一部長篇小說《隱蔽的臉》有些關聯。在《隱蔽的臉》中,我寫了一個“愛到絕望,謀而後殺”的故事,整部作品充滿孤獨與絕望。其實,希望的光芒就在主人公的眼前閃爍,隻是她沒有及時感知。我隱約覺得那太殘忍,所以在《絕望收藏室》中,我給主人公賦予了更強大的力量。無論生活的隧道多幽長,無論人生的天空多黑暗,在不遠處總有一絲光為我們指明方向照亮前路。
從《隱蔽的臉》到《絕望收藏室》,故事的主人公由若童變成了蕭木,主題也由在絕望中毀滅變成了自我救贖。
蕭木童年孤獨、生活不幸、理想幻滅,即便是那份最珍貴的愛情也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才有情人終成眷屬。一個柔弱的女人能承受的最大痛苦,蕭木全部遭遇。盡管如此,蕭木從來不是人生的弱者。從某種程度講,她是一個生活的強者。在艱難險阻麵前她從未低過頭,一次都沒有。在孤獨的童年裏,她盡力找到快樂;在理想破滅時,她堅信總有一天能夠成功;在最絕望時,她沒有放棄尋找失散的愛人。在顛沛流離和無盡的放逐裏,蕭木在網上開設了“絕望收藏室”,專門收集充滿絕望的故事,通過交流為陷入絕望的人帶去希望。在拯救他人的過程中,蕭木同時也獲得了自我救贖。她更加平靜,更加堅韌。
故事的講述者墨非曾是著名作家,在文壇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但是,他墜入了人生的低穀:婚姻破裂、創作枯竭,生活一片狼藉。在與蕭木的交往中,他逐漸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創作的衝動。後來,墨非接手蕭木留下的書店,並更名為“燈塔”。這個書店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照亮每一個在夜色中前行的路人。
沒有什麼可以打敗我們,隻要我們自己不放棄。
雨果曾說:“痛苦能夠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災難是傲骨的乳娘,禍患則是人傑的乳汁。”2004年印度洋海嘯之後,泰國烤肉攤主素拉威說:“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越是困難越要努力,這樣才能生存下來。”所以,海嘯之後素拉威將他的小店更名為“拚搏店”。依然是這場災難,海嘯奪走了泰國鹹水村100多個孩子的生命,也留下更多的孤兒。在海灘的一個漁場邊,一位老者對那些孤苦伶仃的孤兒說:“生活就像漁網,破了還可以再補。但人,一定要有活下去的信心。”
麵對絕望,有人墜入泥潭無法自拔,有人奮力反擊迎來新生,諸此種種,皆是上帝在考驗我們的心性。黑夜沉重,黎明的光才會異常耀眼。梅花之香,出自苦寒,希望何嚐不是如此?絕望猶如濃重粘稠的夜幕,黎明之光就是劃破它的匕首。黑夜雖至,然黎明將近;絕望雖深,然希望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