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1 / 1)

經過六年構思、半年創作、四個月修改,這部作品終於和讀者見麵了。

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我在這個時候把作品獻給廣大讀者,心裏很安慰。這些年來,記錄那段令國人屈辱又自豪的抗戰作品確實不少,而真正尊重史料、記錄平民抗戰生活的作品卻不多見。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原型是我嶽母。筆者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用平常人的視角、心態來表現平民百姓為了民族尊嚴和自身解放及抗日勝利、新中國成立所起的作用。這部作品也是對老輩人的追憶和紀念。

牧夫先生為這部作品的修改和出版花費了很多心血,我們一起先後四次對這部作品進行修改,足足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可謂字斟句酌。良師益友李寶臻、唐雲清先生,對我的支持成為這部作品麵世的動力。朱虹宇先生在百忙中親自為作品作序。魯荒先生和我的諍友鍾長青、牛占軍、嶽永傑、史國均、荒犁、楊嶺民、楊富強、劉雪菲、劉鳳山、王新、侯昌龍等在這部作品的創作和出版期間,給予了大力支持與幫助。訥河市作協的名譽主席李淑琴和我的好友逄金華、李向誌品讀清樣並提出修改意見。依安縣編委辦李全興主任、依安縣檔案局張金雙局長在史料提供方麵給予了鼎力支持。書法家佟強先生為此書題寫書名。在此對他們一並表示由衷的謝意。

我還要感謝我的愛妻董瑞傑女士,她才是這部作品的第一作者,她提出了一些細節修改意見,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我九○後的愛子穀董文瑞對作品提出一些青澀的建議,對我有很大的啟示。

作品出版了,我深深地舒了口氣。它記錄了過往的一小段曆史,體現了我的前輩們在國難麵前敢於擔當的精神,也是我對家鄉的一種回報,因為我深深地熱愛著那片生我養我的熱土。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