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堅持致敬(1 / 1)

—長篇小說《荒火》序因為工作在作協,偶爾會有錯誤信任我的作家在出版新作的時候,對我萌生出寫序的要求。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扭捏得像個孩子。

我的真實身份也是作者,不是評論家和文學理論家,也是或者隻能以讀者的眼光來閱讀作品,把自己的觀感在一部作品前“定位”似的交代給其他讀者,感覺自己一直都沒有準備好。隻是,從職責的立場,自己又有義務為作家和作品做好服務。還好,一部好的作品,並不需要鼓噪與友情的策應,不需要使用外部聲音把它豐滿起來。因此,我說我的,您看他的。

《荒火》這樣一部書,在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之際出版,意義不言自明。

作品寫了一段曆史、一種信仰和一種抗侮不屈的民族精神,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特殊情感,記錄、描摹了先輩的苦難和光榮,以及對曆史淹沒的追思。

這是一部滿是正能量的作品。小說中沒有轟轟烈烈的戰役和叱吒風雲的英雄,但在對平常人的塑造中,時刻隱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

農家少女、土匪的情人、打家劫舍的胡子、做日本人翻譯的知識分子、醫術精湛的老中醫、世故的小商人,雖然有各自不同的際遇,選擇著不同的生活道路,甚至有著各自皮袍下的“小”,但是在麵對入侵和淩辱時,他們同仇敵愾。因此,盡管隻是一些家長裏短的水滴,彙成的是一股民族氣節的湧泉。

這是一部根植沃土、地氣十足又不乏文學性的作品。小說以抗戰後期最底層普通群眾的戰鬥、生活為主體,細膩而不顯乏味;以尊重史實為主基調,複古又不泥古;以樸實的東北語言為主要表現形式,通俗卻不低俗。作品弘揚大氣節少見造作之勢、塑造普通人不失蕩氣回腸,雖然呈現的隻是東北一個小縣城的抗日鬥爭故事,卻給人以窺斑見豹之感,傳遞出中華民族保家衛國的決心和勇氣。

這是一部貼近史實、紮根群眾的作品。小說敘事的主脈,絕大部分是按照故事發生地的《泰安縣誌》記載的重大事件加工凝練而成,在文學性之外,兼有曆史研究價值。在此基礎上,小說人物就地取材,事件因地製宜,鮮明的人物性格、生動的故事編織,讓作品有了更多的真實、親切之感。同時,小說用大量的“閑筆”,敘寫殯葬文化、薩滿文化、戲曲文化、中醫文化等東北地域民俗,這些負責任的記錄,增添了整部作品的厚重感。

對於一個作協工作者來說、對於一個習慣“用減法寫小說”的作者來說,麵對《荒火》的態度不隻是應當愛護,首先應當折服。拋開《荒火》的社會意義,作家薄雯堅持三十年業餘文學創作,並捧出了這樣一部耐讀的作品,值得尊重。

寫作並不簡單。我也因此尊重所有寫作的人,尊重所有堅持寫作的人。

有時堅持就是一種值得我們尊敬的品質。

2015年5月31日

(作者係齊齊哈爾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