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擊斃阿部規秀楊成武立功 發動百團大戰彭德懷揚名(1 / 3)

武漢失守後,華北八路軍各部隊,根據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貫徹有關相持階段十五項任務與遊擊戰十大措施,在各根據地推行減租減息政策,實行民主政治,普選產生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民眾抗日熱情空前高漲。青壯年皆踴躍參加八路軍正規部隊,或參加各種地方遊擊武裝,或以各種方式支前。未參戰者,亦努力生產,種糧織布,站崗放哨,清奸反諜,誓作遊擊戰後盾。

未久,各根據地便出現全民抗戰的大好局麵,組成各類抗日組織。村有婦救會、兒童團、青抗會、遊擊小組;區有區中隊;縣有縣大隊。各級遊擊武裝紮根於民眾之中,遊擊戰烽火,燃遍華北全境,遊擊戰形式多種多樣,各依具體情況而定。一曰圍困戰,是基於日軍兵力不足,隻以少量兵力,占據點線,便利用數量優勢,對日軍據點長期圍困,切斷其與外部聯係,斷絕其一切物資供應,若機會成熟,便強力奪而占之,或伺機圍點打援。

二曰地道戰,是基於日軍常集中優勢兵力,掃蕩抗日根據地,在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敵騎縱橫,遊擊武裝活動不易,便廣掘地道,地道內設置生活、防毒、防水、通風及彈藥槍械儲存設施,出入口嚴格偽裝,或築於灶台,或築於炕底,或築於村外墳塋。家家相通,村村相接,盤旋曲折,有如迷宮,進可攻,退可守,隱蔽自己,殲滅日軍。

三曰地雷戰,是就地取材,土法上馬,製造各種土地雷,埋在大道、村口、路邊、河灘以及房屋內外,一旦日軍踩入雷區,便血肉橫飛,使日軍每進入根據地,便膽戰心驚,步步防雷。四曰麻雀戰,是組成遊擊小組,三五成群,忽聚忽散,利用熟悉地形地物的有利條件,在敵軍前後左右活動,東麵放槍,西麵放炮,廣布疑兵,扯散日軍,伺機襲擊。

五曰破襲戰,是發動群眾,割電線、毀鐵路,在公路線上廣掘深溝,阻敵快速部隊通行,相機殲滅敵人。因廣泛開展圍困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日軍固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一進入根據地,落入遊擊戰陷阱,便如盲人摸象,寸步難行。每出兵掃蕩,皆先被根據地民眾以遊擊戰襲擾,疲於奔命,八路軍正規部隊乘間出擊,總能消滅日軍一路、數路,大獲全勝。

日本華北方麵軍下轄三支部隊,一支是第一軍,一支是第十二軍,一支是駐蒙軍。駐蒙軍轄下有一戰將,名阿部規秀,在日軍中素有戰術家之稱,被譽為皇軍之花。時任日軍精銳獨立混成第二旅旅長,領中將銜,駐屯張家口。

阿部規秀久聞軍中傳說華北八路軍戰術靈活,不易對付。張家口以南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日之風濃厚,日軍不能涉足,心中不服,想尋華北八路軍決戰,一舉揚名。便在1939年10月下旬,遣轄下一支精銳,計約千人,由過村大佐率領,向南出擊,進駐張家口南麵重鎮淶源。而後深入晉察冀根據地,掃蕩銀坊鎮、走馬驛、灰堡三處要點。自率主力隨後接應。淶源當晉察冀根據地北緣,是日軍與八路軍交兵的前哨據點。日軍控製淶源,便可借張家口基地力量,如以尖刀插進晉察冀根據地,割裂八路軍平西、察南、雁北三大據點。八路軍若得淶源,便可經察南揮戈北上,直搗張家口。因這些緣故,聶榮臻統軍兵出五台,創立晉察冀根據地時,便遣楊成武率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千人,首攻淶源,建立察南、平西根據地。以後,淶源雖為日軍重新奪占,八路軍卻在淶源縣城建立秘密組織,布有情報網,日軍一舉一動,皆為八路軍嚴密監視。

1937年11月,中共中央令成立晉察冀軍區,任聶榮臻為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軍區下設四個軍分區,其中第一軍分區便正對淶源張家口,轄雁北、察南、平西廣大地區,以楊成武為司令員。

過村大佐奉命進駐淶源,掃蕩八路軍雁北地區,便將軍分為三支。偏師兩支,分左、右佯攻,自率中軍,步騎兵六百,炮兵一連,出淶源,投大路經龍虎村、白石口、鼻子嶺諸鎮,直撲銀坊鎮,漸次深入根據地腹地。

消息傳來,已是十一月一日。晉察冀軍區第一分區司令員楊成武問過日軍三支軍兵力、動態,對圖沉思半日。研究地形,見淶源到銀坊,須經內長城線。內長城線東有紫荊關,西有平型關、雁門關,南有白石山、六郎峰、插箭嶺,地勢奇險,原是古戰揚。宋代名將楊延昭曾在此統兵抗遼,六郎峰、插箭嶺因而得名。六郎峰上另有六郎廟,更是民間為紀念楊延昭而建。抗戰雖起,廟中仍香火不斷。

自淶源過內長城線再往南,隻一條狹道通銀坊,道旁是石頭山,陡峭壁立。進山未久,便有一口,名白石口。由白石口南去一程,是雁宿崖。自白石口到雁宿崖之間,更是峭壁千仞,奇峰插天,非人力所能攀援。狹道穿崖而進,沿一條小河穀向南蜿蜒,連路帶河,亦隻四五十米寬。因兩翼高山遮擋,穀中終日不見陽光,真是天下至險。

研究過地形,楊成武已有計較,心道:“若將日軍引進雁宿崖狹道,再據住白石口,管叫日軍來一千,死一千。來一萬,死一萬。插翅難逃。”便傳令轄下各部,依計密作布置。

過村率日軍六百人,出淶源南進,沿途不斷有遊擊隊襲擾。大隊正行軍時,遊擊隊三五成群,不期而至。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東放幾槍,西放幾槍,如麻雀鬧林。雖是土槍土炮,也能傷人。欲待不理,又影響士氣,且時有傷亡發生。待架炮進攻時,遊擊隊又無影無蹤,如遁地而去。

這樣且戰且走,日間在槍炮聲中行進,夜間在槍炮聲中宿營。不消數日,官兵皆疲。且因遭遊擊隊日夜襲擾,盡皆煩躁。十一月二日,大隊進至白石口,副職見地勢險要,獻計道:“由白石口往南到雁宿崖,兩側奇峰插天,石壁峭立,道路險峻,恐遭埋伏。”請停止進軍。過村因連日遭遊擊隊襲擾,心煩意亂,道:“我有炮隊,八路若敢伏擊,定轟他個魂飛魄散。”遂不聽勸,率軍投狹道迤邐而進。

十一月三日晨,紅日當空,萬裏無雲,過村率軍投狹道猛進,大隊前、中、後相接,如一字長蛇陣,蜿蜒幾有裏許。因見道路愈狹窄難行,兩邊高崖撲麵而來,陡覺兩山森然,暗伏殺機,心中不安。便指前麵高崖問道:“此山何名?”副職打開地圖,瞧了一陣,告道:“便是雁宿崖。”過村又問道:“何有如此怪名?”

副職解道:“此處陡峭,岩上寸草不生,山像一整塊巨石,狐、兔、狼、豺、豹、熊皆不能攀登,過往大雁不怕為天敵所傷,夜間每在此山落腳夜宿,故稱為雁宿崖。”

過村聽過解釋,再抬頭看山,心中疑慮叢生,愈覺兩山森然,周邊殺氣又添了幾分,深悔不該固執己見,貿然犯險。欲待回撤,又恐被譏笑,折了名頭。正疑疑慮慮時,忽然槍聲驟起,兩側高崖上,各一支軍殺出,皆瞄準崖底狹道,機槍、步槍齊射,手榴彈齊扔亂炸。日軍擠在穀中,施展不開隊形,人馬相擁,亂擠亂撞,死傷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