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曰:
黃帝炎帝是神話,禹鑄九鼎為中華;九鼎鑄成傳百代,河山代代如卷畫。卷畫西展看昆侖,奇峰斜刺倚天門;長江奔騰似雪練,黃河入海融堅冰;長白山前高粱熟,洞庭湖畔稻浪沉;川妹輕歌采茶去,越女赤腳捉河豚。
地靈人傑看不夠,物華天寶招賊寇;賊寇如蟻出扶桑,也學蛇象吞中國。艨艟鐵鑄推黑浪,魔鷹如雲翱穹蒼;萬炮齊發若奔雷,煙塵蔽日賊勢狂。白山黑水先淪喪,熱河冀察複遭殃;盧溝橋頭槍聲急,跑馬場中擺戰場。賊騎破關如破竹,賊兵屠城如匈奴;石頭城外燕子磯,血浸江月雨洗骨;九鼎翻傾山河碎,可憐越女夜夜哭。
越女哭罷問蒼天,西子湖畔拜前賢;誓搗黃龍飲虜血,匡扶河山須用劍。呼父呼兒呼情郎,丟開鋤頭提刀槍;鐵流滾滾江南路,血祭怨魂台兒莊;太行佇馬風雪夜,冀中平原地道長;避實擊虛古人計,持久鏖兵弱也強;一戰再戰勝不得,十戰百戰又何妨?拚將熱血兩千萬,殺盡倭賊告炎黃。
十四冬春彈指過,倭賊夢殘見黃粱;越女笑指昆侖東,淵停嶽峙山河壯;長江依舊如雪練,黃河一帶繞太行;但使兒郎豪氣在,鼎湖代代換新裝。
這首賦體長歌,共四節五十四句三百七十八言,名曰《九鼎歌》。歌乃出自一老軍人手筆。老軍人出生於民國初年,年輕時適逢日軍全麵侵華,家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被日軍殺害數口,便思為親人複仇,投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先在國民黨軍中作戰,戰徐州,守武漢,隨軍轉戰。後轉入八路軍,先後參加過冀中八路軍反掃蕩作戰,河北齊會作戰,山西細腰澗作戰,華北八路軍百團大戰計大小數十戰,身中槍傷刀傷凡十餘處,前後殺敵無數。依軍功依次擢升為連長、營長、團長、旅長。
這首《九鼎歌》,乃是老軍人於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日前夕,參觀南京抗日戰爭紀念館及日軍屠城萬人坑屍骨遺跡時,思念被害親人,有感而發,提筆一氣而成。詩中第一節“黃帝炎帝是神話”以下十二句,是以平敘之法,描述中華風物,如何人傑地靈,寶藏無限,為下文鋪陳。第二節“地靈人傑看不夠”以下十八句卻是接轉第一節,說明中華風物,如何招引東洋倭賊覬覦,竟企圖以發動戰爭之法,侵吞我錦繡河山,滅我中華。第三節“越女哭罷問蒼天”以下十六句轉向敘述我國軍民如何憤於倭賊殘暴,決心以身抗暴,興兵抵抗,與日本賊兵惡戰,終於以弱勝強,驅走日本賊軍,大獲全勝。第四節“十四冬春彈指過”以下八句卻是全歌結句,抒發豪情。其時老軍人雖年過古稀,依舊寶刀未老,滿腔豪情熱血,竟不減血氣方剛之年,大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之慨。
老軍人這首《九鼎歌》雖有唐人太白遺風,先以九鼎為骨,又以越女為引,起承轉合之間,隻寥寥數百言,便將這場中日大決戰敘了個大概,讀來頗讓人啟迪心智,亦使人更想多了解中日這場大戰,如何引發?為何引發?又如何發展?如何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