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兩份名單。
一份如下:孫伏伽、顏康成、宋守節、弓嗣初、鄭益、許且、程行謀、王閱、劉單、趙嶽、羊襲吉、楊護、張式、楊憑、丁澤、黎逢、王儲、魏弘簡、崔元翰、鄭全濟、張正甫、牛錫庶、盧頊、尹樞、賈棱、苑論……
另一份如下:孟浩然、杜甫、張繼、韓愈、黃巢、陸遊、柳永、薑夔、王冕、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徐霞客、馮夢龍、李時珍、蒲鬆齡、左宗棠……
看完之後,讀者也許不知道這兩份名單的來曆吧。
也許,第一份名單我們都很陌生,而第二份名單中的人物我們幾乎個個都熟知,因為他們無不是各自領域的翹楚。其實,第一份是唐朝曆屆狀元名單(不完全統計),而第二份則是各朝的落榜生不完全名單,上麵之人無一例外都曾慘然落榜。允許你驚訝,但請千萬不要懷疑,這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而且,第一份名單中的崔元翰,當年更是相當了得,他可是“三元及第”。三元,是指他曾經考過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連續考中三個第一名,在古代依次稱為解元、會元和狀元,由此得名。
這樣的“三元及第”,在整個古代科考中,據說僅僅出現過十幾位,難得至極。
然而,這些曾經的高才生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他們是哪個時代的人,曾經做過什麼,留下過什麼作品,幾乎沒人知道。
而第二份名單,他們的大名幾乎是如雷貫耳,甚至今天他們還被世人掛在嘴邊。對他們的生平與成就,我們大都了解得很清楚。
當然,本書的觀點並非認為考中狀元的籍籍無名,而考不上的流傳千古,更不是說即使考不上也會流傳千古,那樣太雞湯、太成功學。不能簡單地將考上或考不上狀元與青史留名等同起來,再蠻橫地把青史留名和成功等同起來。
本書要強調的觀點是:即使一次兩次,甚至幾十次科考失敗,人生也沒有被設定。
在當時,他們是一群落榜生,不折不扣的考場失意人,曾被曆史打為不及格,但是他們個個最終卻值得曆史銘刻。這正是讓人驚訝的地方。
他們都是在科舉考試中失敗過的落榜生,跟今天高考落榜有些相仿。
不過,如果將古代的科舉考試比作今天的高考,這並不嚴謹。其實,古代科舉考試相當於當今的高考、公務員考試以及國家幹部招聘考試的三合一。一旦通過就有當官的資格,可以進入公務員行列。
在古代,金榜題名,當然是高興的事兒;名落孫山,沒有人不鬱悶。灰心的人有之,放棄的人有之,遁世隱居的人有之,自暴自棄的人有之,甚至反政府的人也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