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唐伯虎的死是祝枝山發現的。胡子閑來無事,想找唐伯虎喝個年前酒,結果,看見唐伯虎躺在床上,已經死去多日了。
胡子叫來王寵和唐申,按照唐伯虎的想法,把他葬在了桃花庵,唐伯虎一直收著的小徐姐妹的錦囊,裏麵有玉錢、手帕、詩稿,也就此一並葬下。祝枝山為他寫了墓誌銘。新任蘇州知府胡纘宗寫了墓碑。至今,蘇州桃花塢一帶,還有地名叫唐寅墳。
嘉靖三年,也就是唐伯虎去世的第二年,王鏊去世。
嘉靖四年,都穆去世。
嘉靖五年,祝枝山去世。文征明辭職離開北京,一年後回到蘇州。和唐申一起商量處置桃花庵。最後,將桃花庵賣掉,將唐伯虎移墳至橫塘。小沈姐姐墓,沒有記載。
唐申和小姚,把唐長民的墳也就勢移到了橫塘。本來這墳是早該移的,隻是因為又鬧流賊、又趕上皇帝南巡,一直沒得著機會。唐申晚年生活基本安穩,這才有精力,把這件事情辦了。
嘉靖十二年,王寵去世。
嘉靖十三年,唐伯虎全集兩卷出版,銷售極好。
嘉靖二十一年,唐申去世。遺言唐兆民過繼為唐寅之子。唐兆民寫《遺命記》。
嘉靖三十八年,文征明去世,活了八十九歲。
萬曆二十年,唐伯虎全集兩卷再次出版。
萬曆四十年,四卷本唐伯虎彙集出版。
天啟六年,距離唐伯虎去世已經一百零三年了,有人在桃花庵故址建立了準提庵,據說,那個地方是夢墨堂的舊址。在施工中,挖出了祝枝山寫的一塊碑,和唐伯虎寫的匾額半塊。於是在準提庵旁,建了唐伯虎祠堂。
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大明的最後一年,書商雷起劍和毛晉等人來到蘇州,那時候距離唐伯虎去世一百二十三年。幾人商量,天下人多讀唐伯虎詩文,受惠很多,作為書商,應該報答一下唐伯虎。可惜,他們遍訪蘇州,也沒有找到唐伯虎的後人,隻見到了一個老太太,自稱是唐伯虎家的親戚。後來,他們出資,重新修建了唐伯虎墓地。
不過不久,唐寅墓又湮沒於兵火戰亂之中。
順治年間,有名醫沈明生在桃花庵舊址上購園建屋。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居民在桃花庵舊址挖出了蘇州知府胡纘宗題寫的墓碑。蘇州文人舉辦了一次祭奠唐伯虎的活動。
嘉慶六年,蘇州府吳縣知縣唐仲冕,自稱是唐寅後人。他在桃花庵附近修建了一個很大的唐伯虎祠堂,祭祀供奉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三人,這個建築,被命名為桃花仙館。這一年,十六卷唐伯虎全集出版。
鹹豐十年,唐伯虎祠堂再次重修,同治年間完工,唐仲冕也進了祠堂。後來,準提庵和唐伯虎祠混成一談,實際上也是合一了。
幾乎與此同時,光緒年間,有校理古籍的學者葉昌熾買下桃花庵,以宋朝五畝園樣式,重建了部分建築。大學問家俞樾還為此題詩。此後,此園轉手給謝家福。謝家福是第一代電信人,曾創辦蘇州電報。他在此處辦蘇州電報傳習所,又稱蘇堂。
至民國以後,桃花庵一帶徹底成為民居。
文革年間,橫塘唐伯虎墓被毀。
1982年,桃花庵唐寅故居成為文物保護單位。隻是建築凋零,民居混雜,雙荷花池隻剩一半。
1983年,唐伯虎墓重修,名為唐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