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桃花庵主人傳卷一 花影亂》(1)(1 / 2)

楔子

崇禎十七年暮春,蘇州城外橫塘,一艘船,幾個人,穿行水蕩。風吹楊柳,滿天陰霾。

大明的北方已經硝煙彌漫,喪鍾敲響。北京陷落,皇帝殉難。江南則擁立新帝,一片祥和。

為首的是個高個白胡子老頭,叫雷起劍,詩人,書商,以前做過小官。另幾位:徐元歎,文人,書商;葉羽遐,大出版商;毛晉,藏書家,也印書,印書賺點錢,都買古董書了……這幾位應該是當時出版圈的名流。

俗話說,書商開會,飯店集合,發書追款,吹牛拚酒。他們倒沒有。他們是來報答恩人的。

恩人就是唐寅唐伯虎。唐伯虎,也屬於生前屢屢蹉跎死後又紅又紫的人。他那些詩文,在他去世後突然間大放異彩。近百年時間,書商們各處搜羅他的文稿,反複重版,賺足了真金白銀。那時候也沒版權一說,可這幾位有良心。一起商量,你看,咱們靠唐先生賺了那麼多錢,是不是也該回報一下人家?

唐伯虎都死了一百二十多年了。怎麼回報?

毛晉、葉羽遐是蘇州本地人,知道唐寅墓在城南的橫塘。城內桃花庵已廢,隻有後人修的準堤庵和唐寅祠堂,卻又小又破,便建議先去橫塘,也是捎帶踏青的意思。

葉羽遐打聽清楚,帶路到郊外,橫塘王家村。唐寅家祖上山西人,遷居蘇州,最先落腳橫塘,此後又進城住在吳趨坊,最後唐寅經營桃花庵。唐家人死後,多葬在橫塘。

可惜一點不詩情畫意,就是一片片的蘆荻,夾雜叢生的荒草。偶爾有野鳥驚起。幾個人睜大眼,仔細瞧岸邊,處處墳塋,已難分辨。葉羽遐指著一片荒地裏的墳頭說:“那邊可能就是。”

幾人上岸,連路都沒有。扒拉著荒草,深一腳淺一腳,走到墳頭邊,仔細一看,旁邊泥地裏有一塊碑。拂去泥土,上麵有字:唐解元墓。字已漫漶不清。好不容易認出來。

再看看周圍,其他一些墳邊還有清明燒紙的餘燼,唯有這座,荒草叢生都快到腰間,想是多年沒人來上墳了。

眾人七手八腳,拔了拔草,帶著紙錢燭火,在墳前點了。大家依次向著墳頭拜了拜。雷起劍嘴中嘖嘖。徐元歎就說:“哎,沒人看也就算了,怎麼碑也倒了?”

遠處船來一陣陣羊叫。雷起劍道:“這碑不是人推倒的,應該是畜生給頂倒的。”

大家順著羊聲看去,有個放牧的老頭。

老爺子七老八十了,聽人說話費勁,表達也有問題。眾人過去,問他認不認識唐伯虎的後人?最近有沒有人來看過墳頭?老爺子表示一無所知。

“誰?唐什麼?”

這天兒也沒法聊了。大家都有點失望,雷起劍覺得問不出來什麼,再看天色,要下雨,就說咱們回去吧,或者直接去桃花庵那邊問問。

剛走沒幾步,老爺子突然喊:“想起來了。唐解元是吧?”

大家停住腳步。雷起劍和葉羽遐趕緊回去問:“老人家知道?”

老爺子搖搖頭:“隻是聽說,沒見過。”

眾人苦笑,誰都沒見過啊。

老爺子說:“你們去廖家巷打聽。二十年前有個女的,來上過墳,說是唐先生家的。”

大家來了精神。徐元歎插嘴:“二十年前?你居然記得?”

老爺子粲然一笑:“怎麼不記得?那時候我就放羊,而且還年輕。”

人就是這樣,想起一個細節,立刻整件事情都想起來了。那天也是快要下雨了,老爺子急著圈羊回去,看見一個女人在墳前跪拜燒紙。老爺子熱心,過去問女人住哪裏?叫那女的趕緊回家。女人說好,匆匆磕了頭,起身就走了。

女人三十多歲,右臉頰有顆小黑痣,帶著油紙傘,說是住廖家巷。

雷起劍他們幾個告別老爺子,路上合計,這也算有線索了。葉羽遐說唐寅桃花庵就在廖家巷後,所以他後人住在那裏,八成是真了。隻是按時間算,這女人現在也差不多五六十歲了,也不知道是否還活著。

午飯就在城外小館吃了,接著雇車,入閶門,向東走,過吳趨坊,皋橋。過皋橋即折向北,過兩條街,右轉不遠,便看見廖家巷。巷子不深,進去數十步便分岔。左行右轉,又一條向北直巷,就叫作唐寅墳。葉羽遐道:“不知道為什麼這裏又是一座墳。”毛晉則解釋:“葉兄不知,這唐解元身後蕭條,死時直接葬在桃花庵桃花林中。兩年後文征仲先生回蘇州,這才出資將唐先生移葬橫塘。想必,這裏已經是桃花庵舊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