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看數據,又看了看評論,想了想,這本書大概是爆死了。思考了一天,覺得幹脆直接把這本書我真正想講的一些東西講了,然後帶著經驗教訓去開下一本書。
首先,是很多讀者都覺得不舒服的有關主角的問題。
大多數讀者都覺得主角根本稱不上是神,沒有神該有的姿態。而事實上,主角的確不是神,準確來說,不是完整的神。實際上,主角和他所搜集的界源碎片別無二致,隻不過那些界源碎片所代表的都是“力量”這個概念,而主角這塊界源碎片代表的則是“人”,準確來說,是一個已然破碎的隙外之神對一切存在的理解和認知中代表“人”的那一部分。
所以,主角不能有神性,因為他是對“人”的理解的那部分所形成的存在,而一旦他失去了人性,那他迄今為止所獲得的一切力量都會消散。
而事實上,在許多與主角相同的碎片化身中,有不少都因為失去了人性而失去了力量。
接下來,我解釋一下隙內,隙外中的這個“隙”究竟是什麼。
在我想塑造的整體世界觀中,一切可理解,可解析的存在都是在『眼』的觀測範圍內,無論是那無數的宇宙,還是強大的隙內之神,都在『眼』的視線之中。而隙外之神則是超脫理解,超脫概念的存在,其處於『眼』的視線之外,並且是可以輕易做到毀滅『眼』以及『眼』視線中的一切。
但是隙外之神並沒有這麼做,準確來說,祂們並不能這麼做,因為要去到『眼』所處的隙內,就必須要通過『未見之隙』。『未見之隙』不能單純用一個地方來解釋,因為它本身是無序的,在某些時間點它可以是存在,而在某些點,它則是虛無,並且在大多數時間點,『未見之隙』都是處於被抹除的狀態。
而除去隙內和隙外,自然還存在『隙間』,隙間是比“混亂”這個概念還要混亂的。在隙間,時間和空間是被混淆的,是被切割的,各種各樣的概念在這裏都是『不成立』的。也因此,許多試圖到達隙內的隙外之神都迷失在了隙間,但這隻是對於那些相對較弱的隙外之神。對於那些強大的隙外之神,通過『未見之隙』到達隙內並不是那麼困難。但,祂們依舊沒有那麼做,因為『眾行之道』給祂們設定的『道』不允許祂們進入隙內。
『眾行之道』,零數禁源其四,規劃了一切之內的『道』,規劃了一切之外的『道』。有許多存在都曾嚐試過逆『道』,並自以為成功,可實際上,他逆『道』的過程也是『眾行之道』所規劃的『道』。
除此之外,『眾行之道』還通曉著過去,現在,未來,並能隨意改變。也正是因為『眾行之道』的規劃,那些強大的隙外之神無法輕易到達隙內,除非,這是『眾行之道』規劃的『道』。
沒錯,主角所屬的那個隙外之神就是因為『眾行之道』規劃的『道』才得以進入隙內。不過,準確來說,是主角所屬的隙內之神與『眾行之道』達成合作。『眾行之道』可以規劃那位殘破的隙內之神收集自身碎片的『道』,但隻能按照『道』收集碎片,這就是為什麼主角不能一開始就知曉所有碎片的位置,但又能隨著故事發展獲得碎片。
不過,隙外之神這麼多,為何『眾行之道』偏偏和主角所屬的隙外之神達成合作?隙外之神的碎片又為什麼會有一部分出現在隙內?這就涉及到背景故事裏,導致主角所屬的隙外之神破碎的那場戰爭。
那是一場超脫時間和空間的戰爭,是超脫“戰爭”這個概念的戰爭。這是由零數禁源其二:『敘事之書』所引發的戰爭。
這場戰爭波及隙內,隙間,隙外,波及過去,現在,未來。這場戰爭直接導致零數禁源其六:『界魘眾』之首奧克洛斯塔夫(主角所屬的隙外之神)以及零數禁源其八的破碎。
而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奧克洛斯塔夫便看見了自己的『果』,於是和『眾行之道』達成合作,這才有了這本書的故事。
而所謂的係統,本質上是『眾行之道』創造的用於限製和引導主角搜集碎片的工具。
唉,反正這本書大概就是這樣寄了,不過以後我的書都會以這本書的背景世界觀為主世界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一下我後續作品。(●\\u0027◡\\u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