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學超世的鮑照,卻因為出身寒微,一直沉淪下僚,仕途更是麵臨極其複雜的“弑君篡位”局麵。
不得不感歎,這種情況下很難選對最終能“贏”的隊伍啊,而鮑照也因為選錯了隊伍,最終死於亂軍之手。
鮑照出身窮困之家,父親早亡,家中隻有老母和妹妹,所以小時候要做農活勤耕種才能存活。但是鮑照的家庭絕不是純粹的農民家庭,在當時能夠識字的家庭,絕對不是祖祖輩輩都耕種的庶民。鮑照自己曾經在詩中說過身世“北州衰淪”,可見他祖上肯定有過能讀書的前例。西晉“八王之亂”後,很多北方人都南遷,而鮑照也是這種情況,所以叫“北州”,而“衰淪”應該是指祖上有一定地位或財力,但是絕對不會很高,因為鮑照祖上並沒有人有史書傳記,大概率祖上有人做過小令等職位,而且把要無論多貧困都要讀書的信念流傳了下來。
出身低,官職小,所以鮑照生前在文壇沒有特別響亮的聲譽,這其實與鮑照本人的才能不符。鮑照的五言詩、樂府詩可以說影響了盛唐一代人,簡單說個例子,鮑照在《擬行路難·其六》中有幾句詩——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歎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是不是特別眼熟?李白經常寫鮑照寫過的樂府舊題,李白的《行路難》幾句詩如下——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還有《將進酒》中一句——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以及《南陵別兒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當然自有自己的輪廓,但受鮑照的影響很明顯,杜甫也誇李白的詩是:“俊逸鮑參軍”,鮑參軍就是說的鮑照,鮑照後期做過參軍,因此就這麼叫了。
對後世文壇有過巨大影響的鮑照,其實在史書中沒有單獨立傳,僅僅有很簡略的介紹附於臨川王劉義慶傳之後。
鮑照沒有單獨立傳,主要還是他雖有文名,政治上實在是無權無勢,一直做小官,不可能有什麼政治建樹,既沒有政績也沒有劣績。還有一個隱藏原因就是,鮑照政治站隊錯了,不小心卷入謀反的漩渦,也命喪於此。
鮑照到底是怎麼卷入謀反,被亂軍所殺,要從他出仕說起。
劉義慶編撰了《世說新語》,也是鮑照的第一位頂頭上司。南朝宋、齊等有這麼一條規定,高門大族二十歲可以“登仕”,而寒門要三十歲以上才能“試吏”,這不是妥妥的出身歧視嗎?不過沒辦法,規定就是規定,鮑照明明才華出眾,卻因為出身寒微,沒有得到賞識,他就自薦於劉義慶門下,選擇劉義慶絕對是鮑照精心做過思慮的結果,劉義慶愛好文學,肯定能夠賞識他,果然劉義慶還是挺認可鮑照,就留他做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