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為什麼會有這本書(1 / 1)

有愛寫字記錄的老祖宗是什麼體驗?

是的,我就是在炫耀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先民們創造了文字,得以將過去記錄下來,浩瀚的史料成為一掌明鑒,積累了很多不同的活法,當我有疑問的時候,就回到過去翻一翻,問問先民們的想法,“哦,原來他是這麼想的”或者“原來她竟然這麼做過”,多問幾次,有時候真的對自己,對未來都有了點不同的想法。

為什麼說是“負擔”呢,因為時代的累加,讓人去逛一次縣區博物館,都累得腳疼。我去逛的博物館是蘇州吳中博物館,雖然遠遠沒有由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有名,但是非常值得一逛,展區非常明晰的展現出文明發展的脈絡,從漁獵工具,到春秋青銅器,從陶器到明清官窯,生產力的前進發展用實體凝固在展廳中。

陶器上麵的圖案一般是水波紋狀的簡單圖像,而到了明清,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奪目絢爛的色彩都能繪製在瓷器上,還有蘇州特有的製玉工藝,明清時期的工藝品相比先秦時代,這種進步未嚐不能算是一種躍世級別,尤其是隨著展廳變化體會更加明顯。

漢字,作為這片土地的人們改造世界的記錄,被一筆筆刻劃或是書寫,留下了很多人苦思冥想的結晶。感謝愛寫字的老祖宗,喜怒哀樂,句句訴諸筆下,寫給自己看,也寫給後人看。

為什麼要記錄下來呢,我去問孔子,他回答:“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成啊,不成啊!君子最擔憂的就是死後沒有留下好的名聲。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用什麼貢獻給社會留下好名呢?”

去問司馬遷,他回答:“”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這句話的意思和孔子的說法很相似,就是寫給後世之人看的,我認為這跟那個時代的生死觀也有關係,關於生死觀我也會在以後詳細做介紹。

總之,感謝愛寫字的老祖宗,記錄讓傳承成為可能,雖然該犯的錯依然不少,但是有機會問一問逝去的靈魂,總是帶來些好玩的回音。

這就是我能寫這本書的根基,我很好奇那些曾經在曆史中發出琅琅之聲的人們,是如何宣告自己的出現又是如何為自己留下謝幕的挽歌的。

所以就有了這本關於老祖宗的第一篇和最後一篇作品的合集,當然由於很多大家的生平已經不可明確考證出來,所以這裏的第一篇和最後一篇的說法並不十分準確,我隻能盡力收集資料。

這些人中,出身不同,成長經曆不同,能不能做官,做官的大小都不同,愛情故事不同,壽命不同,所以對世界最初和最後的一瞥都值得講述。

我想開篇會以屈原開始,最終由魯迅先生結束,諸位大家的第一篇著作和最後一篇著作,凝結了一生的時光軌跡,現在我想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