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發生在江蘇的北邊,一個叫王莊的農村裏。
那一年,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重新承包給了個人。
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所有人都憋了一口氣,都摩拳擦掌,準備靠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和家人掙上一頓飽飯。
本文的主人翁王金海那時候正是二十來歲的熱血青年。
金海的童年也是一點也不幸福,他父親早亡,他排行老大,下麵老二叫銀海,老三叫三海。兄弟三人一個比一個小兩歲。一個寡婦帶著三個孩子的日子自然不用多說了。
母親省吃儉用,小心翼翼的把他們兄弟三人拉扯大。銀海和三海沒怎麼上過學,金海卻好歹讀完了中學,後來因為特殊原因,便重新回到了家裏,參加生產隊的農業生產。
經過幾年的勞動鍛煉,本來身高就一米八的金海顯得更加強壯了。再加上讀過幾年書。他說起話來也總是頭頭是道。本來再普通的小事情 ,他也總也能說出好多頭頭道道。
這種情況,在那個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村,的確顯得有點格格不入。在外人眼裏,金海就是一個擁有農民的強壯的體魄。但又偏偏有一個文鄒鄒的靈魂的體麵人。
平日裏生產隊有什麼需要寫寫畫畫的事,老支書第一個找的人也是金海。金海也喜歡,他可不想他那一手引以為傲的毛筆字沒人欣賞。尤其是當著上麵那些各個部門的大小領導,他們也是經常來村裏視察工作的。
每到這種時候,老書記總是非常恰當的站在那些標語前說,這是我們村金海寫的。怎麼樣,這時候總是見到領導們煞有介事的點著頭兒說,不錯不錯,尤其是這個撇,嗯,不錯不錯哦。
金海也很滿足這樣的生活,雖說母親身體一直都不太好,可銀海和三海確實也很能幹,也都是幹農活的好手。
在金海的帶領下,一家人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金海閑暇時間喜歡找老書記說話聊天,老書記也特別喜歡這個積極向上的小夥子,他心裏頭早就把他王金海,作為了下一任村書記的接班人了。
1986年,王金海已經28歲了。土地承包到戶也已經快五年了,五年來金海帶著全家辛苦勞作,在能填飽肚子的情況下,每逢中秋新年時還可以割上二斤豬肉改善夥食了。
這幾年,母親身體更差了,地裏的農活幾乎一點也不能做了,平日裏也就是在家收拾收拾,撿柴做飯,縫補衣服。
那時候雖說農村基本也都通了電。可電線也僅僅架到村部。村裏人獲取外麵信息的來源,大部分都是靠村裏那個大嗓門的喇叭。
那幾年的人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竟突然流行起了晚婚晚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