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武當山(1 / 1)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武當山遊覽觀光,我是您此行的導遊,接下來將由我為您講解天下絕景的武當山。在這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東方最美的地方”之一的沃土上,每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皆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自古以來,武當山便是道家聖地,被譽為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還是國家5A級風景區,世界文化遺產地。不僅集72峰、24澗、36岩於一體,還以獨特自然風光、深厚文化底蘊而聞名於世,堪稱治愈心靈的聖地。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所處的便是太子坡景區了,太子坡又名複真觀,建在武當山獅子峰60°陡坡上,被當今建築學家讚譽為“利用陡坡開展建築的經典之作”。複真觀背依獅子山,右有天池飛瀑,左接十八盤棧道,遠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猶如富麗城池。古代建築大師們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勢,創造出占地麵積1.6萬平方米的奇妙空間,展現了古代匠人的智慧與力量。

接下來我們繼續向前,走進一段依山勢起伏而建的紅色夾牆,它長約71米,厚1.5米,高2.5米,渾圓平整,弧線流暢悅目。牆體配以綠色琉璃瓦頂,猶如兩條巨龍盤旋飛騰,這便是九曲黃河牆了。它無論從什麼角度欣賞,都給人以美感,體現出皇家建築的氣派和豪華。它的名稱來源於道教思想。道教認為,有九種功德都可以得到神靈的佑護。因此,九曲黃河牆不僅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它代表了道教崇尚自然、順應天地的理念,體現了古代建築大師們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勢,建起猶如波浪起伏的夾道牆,給人以曲徑通幽、含而不露的感覺。

再往後走,便來到了複真觀大殿

複真觀大殿始建於明代,因清代維修是由地方官吏和民間信士捐資,所以增加了許多民間建築做法。故通過大殿,可以同時看到明、清兩代的建築技術和藝術的遺存。大殿內供奉真武神像和侍從金童玉女。這一組巨大的塑像為武當山全山最大的彩繪木雕像,曆經600年,仍燦美如新。複真觀大殿不僅是建築藝術的傑作,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它體現了道教“清靜無為”的思想內涵,以及對真武大帝的崇敬。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對宗教信仰的虔誠。

順著路繼續向前走我們就來到了,武當山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築——太子坡 五雲樓了,它整體建築全部采用木結構,沒用一磚一石,依山勢而建,五雲樓的頂層的“一柱十二梁”更是凝聚古人智慧的建築傑作。“一柱十二梁”,即在一根主體立柱上方,交叉穿鑿十二根梁枋。五雲樓在山體的斜坡之上,在遵循“其山本身,分毫不修動”的原則下,建築人員采取“一柱十二梁”法,使其經曆數百年風雨依然紋絲不動,設計之巧妙,令人稱奇。依山就勢的建築風格,貫穿整個太子坡建築群,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了南岩景區。南岩,位於金頂之北,因它朝向南方,故稱“南岩”。它是武當山三十六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被譽為“氣吞泰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的無雙勝境,南岩宮就建於此處。南岩宮以其建築神奇和峰巒秀美而著名,相傳南岩是真武修行四十二年,得道飛升之地,曆來被道家尊為聖地。南岩宮的修建,將真武信仰巧妙貫穿其中,整體建築手法如真武的人生一般,不斷在絕境中一路尋求突破。

南岩宮的建築充分體現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南岩宮的主建築“太乙真慶宮”全部用石頭做成,麵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簷歇山式,後坡依岩,作成懸山式,簷下鬥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鬥栱的做法鑲嵌在懸崖絕壁之上,遠遠望去,和岩壁渾然一體,好象雕琢鑿刻出的一樣,憑崖臨淵,偉岸至極。宮外岩北有老虎口,岩南峰巒之上有梳妝台、飛升台等古跡。南岩宮的建築與山勢混為一體,顯示出道家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南岩宮建築群打破傳統對稱布局模式,化自然險峰、岩洞峭壁為建築特色,讓建築與環境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和諧,創造出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屋頂鋪象征北方玄武的黑瓦綠剪邊,這在古代廟宇建築和皇家建築中極為罕見,而這僅僅是南岩建築風采的一隅。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至此我們的武當山之行就要到此結束了。從蜿蜒盤旋的九曲黃河牆,到巍峨壯觀的複真觀大殿;從高聳挺立的五雲樓,到飛簷翹角的太乙真慶宮……每一處,都是時光沉澱下的藝術傑作,靜靜地等待著每一位探尋者的心靈對話。最後再次歡迎大家的到來,祝大家度過一個愉快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