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發在位十七年後去世,他的兒子履癸繼位。姒姓,名履癸,桀是諡號,代表凶暴,所以也叫夏桀,他是中國夏朝第十七任君主,也是最後一任君主,留下了千古的罵名。現在的我們正視曆史,剝開層層迷霧,更好地還原曆史真相。
夏桀在曆史上是一個暴虐無道的君主,他荒廢政事,殘害百姓,迫害忠良。夏桀的暴行引起了商湯的不滿與反抗。在長期的對峙中,商湯不斷發展壯大並瓦解親夏的諸侯,最終擊敗夏桀,夏朝就此滅亡。
夏桀喜好勇武,《史記·律書》說夏桀可以“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在母係氏族社會向父係氏族社會轉變的過程中,人們崇尚勇武,敬仰力量。正是因為履癸的勇武,才在眾多子嗣中脫穎而出,登上權力的巔峰。
履癸的武力無比,給夏朝烙下深深的印記。初期的履癸在開疆擴土中多有建樹,所向披靡,也是夏民眼中的一代雄主。愛之深,恨之切,在曆史的滾滾洪流中,履癸漸行漸遠,最終被曆史拋棄。
履癸在曆次的征戰中,取得輝煌戰績,愈發剛腹自用。以前欣然接受的建議,現在感覺忠言逆耳了。履癸的轉變,給了一些奸臣、小人可乘之機。
隨著夏桀權力的擴張,加劇了性情的暴戾,聽不得不同的意見,導致朝政混亂,奸臣當道,排擠賢臣。他重用一個叫趙梁的小人,此人專投夏桀所好,擅長阿諛奉承,教他享受榮華富貴,搜羅美女,打獵玩樂。對內則嚴苛對待百姓,殘害忠良。
夏桀繼位後的第十七年,伊尹在商地穀熟聲名遠揚,夏桀聞之,下令召見。伊尹為探虛實赴夏,去湯適夏,並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夏桀,希望夏桀體諒百姓的疾苦,待民以寬,以收民心,則天下大治。夏桀不以為然,伊尹由此斷定夏桀不是明主。
夏桀曾自豪地告訴伊尹:“人民跟我的關係,就是太陽和月亮的關係。月亮沒有滅亡,太陽會滅亡嗎?”
後來伊尹離夏返商,複歸於亳,自北門而入,遇九鳩、九房,伊尹與之言,知是賢臣也,作《女鳩》、《女房》。
伊尹麵見商湯,將這句話原原本本告之,商湯便派遣親信將這句話告訴夏民,以試探夏民對夏桀的態度。
沒想到夏民竟指著太陽惡毒地詛咒夏桀:“若太陽什麼時候滅亡,我這個月亮願意跟你同歸於盡!”這便是成語“時日曷喪”的由來,表達了一種願意與憎惡者同死的仇恨心理,可見夏桀對夏民的危害,夏民恨夏桀之深。
夏桀還喜愛美色,他出征的理由,也許是聽聞這些部落有絕色美女,他在擊敗某個部落後會從部落中挑選出鍾愛的女子作為妃子。《國語·晉語》提到的有施氏,《竹書紀年》提到的居住在盛產玉石的岷山的有緡氏均遭此下場。
根據《國語》記載,夏桀發動大軍,攻打有施氏。夏朝兵強馬壯,如入無人之境。有施氏國君萬般無奈,隻能獻出牛羊、馬匹、美女,向夏桀求和。夏桀早聞有施氏國君女兒妺喜貌美如花,美若天仙,索要妹喜,不然寸草不留。有施氏國君隻能忍痛割愛,將愛女妹喜進獻夏桀。
夏桀見妺喜如天仙一般,美貌異常,十分高興,一雙眼睛再也不離妹喜左右。因此妺喜倍受夏桀的寵愛,遂罷兵帶妺喜及貢品返回王都斟鄩。
初時的妹喜以淚洗麵,思念父王兄長,可是於事無補。後宮深似海,妹喜漸漸擦幹眼淚,在無窮恨意中,曲意奉承。夏桀不覺,隻當妹喜回心轉意,正和心意,於是終日飲宴淫樂,不理政事。
《竹書紀年》則認為妺喜早年與伊尹有交往,是伊尹派到夏朝王宮的間諜,巧使美人計,促使夏朝滅亡,幫助建立商朝。
也有一說認為,妹喜和尹伊早有情緣,因為夏桀奪走了妹喜,而使伊尹憤怒中投奔商湯,這種說法很有浪漫色彩的意味。
在先秦的史料中,關於妺喜的記載並不明確。妺喜的形象是從《史記》開始才逐漸豐富起來,所以她的事跡很有可能是後人的杜撰。
部分古籍稱,妺喜貌美,夏桀一見妺喜驚為天人,對她十分寵愛。她喜作男裝打扮,佩劍帶冠,參與朝政,這在夏朝時並無大礙,但在漢朝人眼中是薄德的表現。
夏桀在朝堂之上,常不顧禮法把妺喜放在膝上,並對她言聽計從,因此和妺喜縱情聲色、恣意享樂,不理朝政。
妺喜愛聽撕裂絹帛的聲音,夏桀為討好她,把大量絹帛撕碎,又築傾宮,飾瑤台,立玉門。用玉石建造華貴的瓊室,以此作為離宮。不顧國庫虧空,殫空百姓之財。
後來,夏桀自命不凡,曾命諸侯盟會,以彰顯夏朝威嚴。有緡氏是夏朝東部較大的諸侯國,一向不滿桀的殘暴統治。夏桀為有仍之會,有緡氏國君於盟會中途,憤然歸國。
於是,夏桀便征調軍隊進攻有緡氏,麵對強敵來犯,有緡氏民眾奮起反擊,縱使最終不敵,也使夏軍遭受重大損失。為避免國破家亡,有緡氏國君進獻琬、琰二名美女求和。《左傳》:\"桀克有緡以喪其國\"。
夏桀納二女後,縱樂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喜新厭舊,把元妃妹喜拋棄在洛水一帶,冷落了她,妹喜因此十分不滿。《國語·晉語》:\"妹喜有寵,於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
伊尹趁機與之交結,從妹喜處獲取軍事機密,離間夏朝,顛覆夏朝,促使夏朝履滅。《孫子兵法》:\"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