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轉星移,穿越曆史的時空,回望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瑰麗奪目,星光點點。讓我們用虔誠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一野蠻的青銅時代。

是時,天崩地裂,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夏禹,黃帝之玄孫,位居司空,往來於四嶽之間。彼時四嶽乃是帝舜重臣,由此夏禹進入虞舜的視野。

麵對栽培自己的虞舜,夏禹心中五味雜陳。父親鯀起於唐堯,九年治水無功。虞舜隨後被推薦,攝行天子之政,殺鯀於羽山。而今前赴後繼治水,臨危受命,前途未卜。

夏禹如同東漢中興之帝劉秀那樣隱忍下來。這些誌向高遠的先賢,一旦將芥蒂放下,必將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功勳。

夏禹遂與益、後稷奉命前往(益是夏禹生前傳位之人;後稷是周代的祖先)。此時的夏禹肩負治理水患的重任,不忍目睹流離失所的民眾,投入到火熱的征程中。他行動迅速、剛毅果敢,帶領眾人行山刊木。他深入觀察高山大川的走勢,在實踐中領悟江河運行規律,一改父親治水“水來土擋”的教訓,江河不能阻隔,隻能疏通,因勢力導才能事半功倍。他的聲音響徹山穀河流,民眾一呼百應,他親民愛民,民眾信仰擁護。夏禹勤勉恭敬,成為天下人的楷模。

夏禹身體力行,謹記父親無功被誅之災,居安思危,十三年來,風裏來,雨裏去,殫思竭慮,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夏禹的信念是堅定的,穿行在華夏的山川大地,他用自己腳步丈量著華夏大地。在陸地,在水中,在沼澤,在山穀,都能看見他的身影。在治水最艱難的時候,夏禹不惜化身為力大無窮的熊,劈開山梁一角,疏通水患。以至於嚇得不明就裏的愛妻女嬌花容失色。大禹治水甚至遠到黃河上遊的龍門山,創造了“鯉魚跳龍門”的神話。他周密地計算,認真地測量,披星戴月,夜以繼日地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 為欣欣向榮的華夏,創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夏禹深諳此道,命令益把稻種分給民眾,因地製宜,發展生產。命令後稷把難得的收成分給民眾,人多糧少,調劑有無,公平均衡以對民眾。

夏禹從冀州開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踏遍九州。立足於整治山川,考察記錄山川的便利,土地的肥沃,對賦稅的情況也隨之心有成竹。很難想象, 4000多年前的先哲,可以如此足跡踏遍華夏九州,整治描繪山川河流,這批華夏脊梁推動社會發展,這一刻他已經羽化成神。在寂靜無人的深夜,夏禹情不自禁地直飛九天,飽覽華夏的壯麗河山,九山、九川麵貌一新,曆曆在目、映入眼簾。處處是人間煙火,男耕女織,民眾安居樂業、鼓樂升平,天下一統,一派祥和景象。

回望六府,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有條不紊地運轉。展望九州,根據土壤的不同等級製定的貢納賦稅,攜帶車馬也打點完畢,整裝待發。這些財賦的征收,夏禹慎之又慎,在這百業待興之時,不敢有一絲的疏漏。部落聚居,那裏是天子分封諸侯,賜予土地,賜予姓氏。夏禹似乎聽見天子的聲音在大地回旋:各方諸侯需把尊敬我的德行放在首位,不許違背我行事。夏禹的內心一陣激動,中原國家的基礎形成了,民眾築屋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夏禹手執準繩、規矩。由京城向外輻射每500裏半徑劃定五層範圍,分別稱作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對每一層分別劃定範圍,製定不同的詳盡的規定與義務。夏禹微微一笑,華夏的版圖己綿延東至大海、西至沙漠、北至朔方、南至長江。

麵對此情此景,帝舜深感聲威教化遍布天下。於是,帝舜賜予夏禹玄圭,以告功成於天下,天下太平大治。

皋陶(舜的大臣,掌管刑法訴訟)。一日,帝舜招集禹、皋陶、伯夷朝堂議事。

皋陶進言說:“如果信實地施行德政,則能決策英明,群臣同心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