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章1,韋曲集(1 / 2)

1、 韋曲集

“金周至,銀戶縣,殺人放火長安縣……”這是陝西的一句順口溜民謠,至於這句話從何而來已無從考究。隻知道是從民國時期流傳開來。聽老人講民國時期,周至縣比較富饒,戶縣其後。緊鄰的長安縣由於地理上和西安城靠的較近,民國時期社會動蕩,軍閥混戰,加之河南難民湧入,長安必受池魚之殃,社會治安混亂也屬常情。也有另一說,長安縣這地方自古綠林盛行,民風彪悍,多有義氣豪傑行俠仗義。我們所說的長安縣,就是陝西關中西安的長安縣。

七十年代末的長安還是很貧窮落後的,經過新中國成立的洗禮,長安這個千年古縣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給這個千年古縣帶來了盎然生機,然而十年動蕩又讓這個古縣經受了無數的磨難,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又給長安這個千年古縣帶來了新一輪的生機……

這天是禮拜天,縣城韋曲逢集的日子,李老五一大早就拉著架子車跟隨著四麵八方的鄉黨湧向集市。李老五原名李秉厚排行老五,村裏的鄉黨都叫他老五,四十來歲的年紀,身材魁梧,大高個,四方臉,串臉胡,濃眉闊口,說話大嗓門。雖年過不惑,因家貧成分不好,至今仍是光身漢一人。家住縣城西邊的長安堡,離縣城韋曲所在地七八裏地。

架子車上拉了滿滿五大麻袋稻糠,準備在集市上賣了。這些稻糠都是他農閑時節拉著架子車遊村串巷收回來的,趕到禮拜天在集市上賣了換個零花錢,用於平時買個油鹽醬醋。

邊趕路的老五這時又回想起,早上出門時,年近七旬的老娘還給他叮囑到:“茅坡你舅托人給你尋了個對象,說是這兩天帶來讓你見,你看你們同齡的娃都十幾歲了,也怪咱屋窮,前些年好不容易結了一個,過門不到一年又……,哎!”不等老娘嘮叨完,李老五就拉著架子車,走出了院門。想起這些,老五又無奈的搖了搖頭。

一路上,老五不時的和同路隨行認識或者不認識的鄉黨打著招呼,諞著閑傳,拉著架子車大步流星的向著韋曲走去。老五一大早也是粒米未進,此時已是腹中饑餓,汗水早已浸透了脊背,然而這個倔強的男人,還是緊了緊褲腰帶。朝手心吐了口唾沫,兩手搓了,把攀繩重新掛在肩膀上,握緊車轅,鉚足勁兒往前走。前邊的一段路不太好走,是韋曲氮肥廠門前的一個大坡,上了坡基本上也就到了縣城的地界了。

老五憋著勁兒,步履艱難的爬上這個大坡。人已經是氣喘籲籲,上了坡就到了塔坡的頭公市,這裏是買賣騾馬以及家畜狗、羊、豬娃之類的交易集市。李老五把架子車靠在路邊,順手解下腰上別著的旱煙袋,蹲在路邊抽起了旱煙。一大早,集市上的人還是零零散散,除了遠處,一些牽著騾子的、拉著羊的、逮著豬娃的人,路邊沿街都是一些賣小吃的攤子。看著熱氣騰騰的粽子,炸的金黃的油糕、油餅,冒著熱氣的羊血餄絡,秦鎮的米麵皮子……,老五不覺的咽了一口唾沫。他可舍不得花錢買這些吃。抽完一袋煙轉過頭拉上架子車,又繼續往前走。

韋曲的主集市位於二幼門前到西北飯店門口的青年北街上,中間橫著的還有一條文化街,從文化街西頭穿過,東頭過了馬路就到了韋曲老街。這一段區域基本上就是韋曲最繁華的地段了。老五穿過人群,拉著架子車來到固定賣糧食的地方,停下架子車,擺正方向,來的早,還有好多空餘的攤位,將架子車放到攤位後邊,拿下兩包稻糠,解開口袋口,將口袋沿向下翻卷,漏出稻糠,拿出車上放的板凳,坐在稻糠袋後邊抽起旱煙,就坐等買主。

韋曲的集市是典型的萬人集,這裏彙集了十裏八鄉父老鄉黨,更有西安市,以及周邊藍田、戶縣的人。集市好不熱鬧,賣衣服的、日雜的、小吃的、賣糧食的、扯布的、算卦的、賣農具的、耍把戲的……趕來的鄉黨,有給家裏小孩添置衣服的,有的買些日常零用,更多的是來逛集賣眼兒(看稀奇)來的。早上九十點,已經被前來逛集的人群圍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叫賣聲,夾雜著討價還價的議論聲,看稀奇的笑聲,還有鑽在人群中找不見爸媽的娃的大哭聲……

老五今天還算不錯,拉來的稻糠,五袋已經開張了一袋半。好多都是一些老主顧。臨近中午時分,老五拿出幾個幹饃啃了起來。這時候,對麵突然人群中發生了爭吵。爭吵的是一個中年男人和一個體型瘦小的年輕人,中年男穿著白襯衫,帶著金絲眼鏡,臉膛白淨,一看不是農村人,像是個工人。另一個是一個小年輕,中分頭,尖嘴猴腮,體型瘦小,右手外手腕處紮了一個“忍”字,藍墨水塗過的顏色顯得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