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成考政治(1 / 3)

第五章 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基本結構

考點1 社會曆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曆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曆史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社會曆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之所以是社會曆史觀的基本問題,其主要依據在於:

(1)它是一切曆史觀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2)它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曆史領域的延伸。

(3)它是劃分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這兩種對立的曆史觀的根本標準。

(4)它是人們社會實踐中的基本問題。

考點2 唯心史觀的根本缺陷及其產生和存在的根源

唯心史觀有兩個根本缺陷:第一,它隻看到了導致社會曆史運動的精神動因,把社會曆史活動中當事人的目的、動機意誌等社會意識當成社會曆史運動變化的決定力量,而沒有進一步考察在精神動因背後的社會物質根源。第二,它把曆史看成是由少數傑出人物創造的,無視或否認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決定作用。唯心史觀主要表現為唯意誌論和宿命論兩種形式。

唯心史觀之所以形成並長期在社會曆史領域中占據統治地位,有其複雜而深刻的根源:

(1)社會根源。各個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缺乏聯係,限製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難以用“世界史”的眼光,去發現人類社會曆史的共同性、普遍性和規律性的東西。

(2)階級根源。在階級社會中,剝削階級為了維護其經濟上的剝削地位和政治上的統治特權,總是把剝削製度說成是天意和神意,或者理性決定的,他們的統治是永恒的,這種對社會曆史的歪曲和偏見,就造成了唯心史觀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局麵。

(3)認識論根源。人們容易產生一種錯覺,似乎社會曆史是由英雄豪傑人物的思想動機決定的,不能揭示出物質生產活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發展和變革的決定力量。

考點3 唯物史觀創立的意義

唯物史觀的創立是社會曆史觀的革命性變革,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唯物史觀的創立,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曆史觀的統一。

(2)唯物史觀的創立,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

(3)唯物史觀的創立,為社會生活和社會曆史的研究,為分析和考察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錯綜複雜的現象及揭示其本質,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的指導。

(4)唯物史觀的創立,對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製定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幫助人們樹立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考點4 生產方式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生產方式是人類借以向自然界謀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麵,是特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生產方式或生產活動,是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根本動力和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

(2)生產方式是人類和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有機體的物質承擔者。

(3)生產活動是形成人類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

(4)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麵貌。

考點5 生產力的含義及特征

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的本質決定了生產力的特點。生產力的主要特征包括:客觀性、社會性和曆史性。

考點6 生產關係的含義及其構成要素

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經濟關係。

生產關係作為一種客觀的物質關係,其主要特征就是客觀性。

生產關係是一個具有複雜結構的係統,由三個方麵構成:生產資料的所有製關係、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係、產品分配關係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係。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製關係是最基本的、決定性的方麵,是生產關係的基礎。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也是我國社會現階段生產關係的基本內容。

考點7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