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就在同治十二年的時候,楊樹青去趕考,路上遇到同期科考的另一位秀才楊大光。楊樹青,生性溫和善良,又喜交朋好友,兩人因年齡相仿,又是鄰省,兩人就結伴而行。
楊樹青這人,家境殷實,對錢財也並不太當回事,這一路上所有的花費也都是楊樹青拿的,家裏有錢,這都不叫事兒。可這楊大光不同,家境一般,拿這個錢財,非常的在意,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甚是節儉,這也並無大錯。
這一天,楊大光有意無意的說:“楊兄,你對這次科考,有多大把握?”“哎,沒太大把握,怎麼說呢?現在的科考,也不完全靠著真才實學。你想啊,即使考中了舉人,如果沒有銀子,沒人人脈提攜,也就仍然是個舉人,是個籍籍無名的泛泛之輩罷了。可即使家中人脈深厚,也可以拿出大筆的銀子去疏通,獲得個實缺,上任之後恐怕也還要善於鑽營,更要多多的想辦法撈取好處才對得起之前的花費。最終,還不都是為了那位‘孔方兄’?還不都是功名利祿而已?說實話,我對能不能考中並不在意。家父年邁,家裏的生意也總得有人打理。”
楊大光聞聽後附和道:“那是那是,以楊兄的家境,功名反倒不那麼重要了。哎!不像我啊,雖說你我都是秀才,可楊兄您是廩(li三聲)生,我才隻是個附生。真是越有越有啊---”(清代的時候,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第三名稱作\"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這句話所傳遞的信息,楊樹青聽明白了,但在內心中也有些許的想法,怎麼呢?廩生與附生的區別就在於一些糧食,可這楊大光對此也是耿耿於懷的。或許是因為家貧吧,能由官府發放些糧食,也算是一件好事。楊樹青並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而是說:“苦學總是需要的,即使沒有什麼功名,最起碼也會更明白事理,更多一些胸懷吧。五行八作,三十六行,能養家糊口也沒什麼不好的。”
這句話本是無心之言,雖然說者無心,可這句話卻刺痛了楊大光:“媽的,你可真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站著說話不腰疼啊。你家境好,當然考不考上都一樣,考不上在家做生意,考上了錦上添花。我呢,頂名是個秀才,可官府是一個大錢都不給,一粒糧食都沒有啊?你家拿這點兒糧食當鳥食兒,可我家不行啊。”楊大光心裏這樣想著,可臉上卻一如既往的風輕雲淡:“楊兄說的甚是。我輩自當學習。”話已至此,也就過去了,可楊大光的心裏,卻滋生了一種莫名的自卑與苦楚,而這種自卑心理本應該激發他的努力,然而,這種心理卻漸漸的扭曲了起來。楊大光經常在背地自言自語:“憑什麼你的家境就那麼好,我憑什麼就生在了這麼貧窮的家裏呢?憑什麼?我的父輩也都很努力啊,可為什麼隻能算是溫飽的水平呢?我也非常的刻苦啊,同樣的十年寒窗,我怎麼就隻是個附生呢?這難道不是老天的不公嗎?”
終於有一天,楊大光下定了決心,在途經一個集鎮的時候,偷偷的買了一把錘頭,準備趁楊樹青睡覺的時候殺了他,拿了他隨身所帶的銀兩盤纏,這樣,即使自己沒能考中,最起碼有了這些錢,後半輩子也不愁了。拿定主意之後,楊大光幾次嚐試都不行,在客棧殺了人,官府很快就能追查到他。最後,楊大光終於找到了殺死楊樹青的機會,也就是這條人跡少至的地方。楊大光殺了楊樹青之後,迅速的把楊樹青的屍體拖進了旁邊的玉米地裏,拿走了楊樹青所帶的銀錢,繼續去參加科考去了。就這樣,楊樹青的魂魄也就留在這荒郊野外。一直到牛二看到了他的魂魄,轉眼已經過去了三十年。
聽到這裏,楊樹青的遭遇也不禁讓人唏噓不已。牛二輕聲問道:“那你,就打算一直就這麼在這裏---在這裏等下去?”楊樹青輕歎一聲:“哎,那如若不然呢?”說完這句話,楊樹青抬起頭看了看遠方,繼續說道:“凡事有因果,萬物有輪回。這世間的一切,都逃不過一場因果。我生能有此際遇,或許是前世之因,而設若並無緣由,此生之事即為因,也自有後世之果。世事無常,因果不昧。既然上天如此安排,我亦受之。三十年來,我一直都在這裏經受風吹雨打,四季往複,春華秋實,人間冷暖,我都看到了。待有機緣到來,我自會獲得超度。嗬嗬,想那孫悟空不也在五行山下被壓了五百年嗎?我這區區三十年,抑或是再多三十年,又算得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