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製定方略(1 / 2)

數日之後,賈詡動身前往隴西金城。

劉俊其實不舍,更多的是擔心賈詡的個人安危。

原本劉俊打算繼續派陳到率白毦營貼身保護賈詡,護送他往返,但被賈詡拒絕。

賈詡拒絕的理由很簡單:一是劉俊目前剛到關中,根基不穩,很多方麵需要兵馬人手;二是白毦營為劉俊精銳部隊,且是護衛營,更應該保護其周全;三是賈詡對關中隴西的地形相當熟悉,因此他可以駕一輛馬車,隨行數人即可輕裝簡行,速去速回。

劉俊認可了賈詡的建議,於是令陳到挑選幾名機敏之人,跟隨賈詡,保護賈詡安全。

賈詡帶著朝廷的征討文書告別劉俊,向著隴西進發。

劉俊送走賈詡後,召來了龐統,商議下一步規劃。

簡單說一下目前劉俊陣營的基本情況。

劉俊組建的最高決策三人組:劉俊、賈詡、龐統。三人都是絕世智者,聰明過人,且眼光開闊,誌向遠大,可稱一時之傑。但三人都有一個弱點,就是不太擅長治民理政。

治民理政就是通俗的內政,負責所轄區域的方方麵麵,包含人口戶籍、糧秣稅銀、法律法規、人事調度、軍隊開支、後勤保障等等等等。

劉俊部原先負責這一塊的人是鄧潘,無論是劉俊做鄧縣太守,還是南陽郡守,乃至於出走之時,軍隊的錢糧收集,開支調度,都是在鄧潘的指揮下順利進行的。

但鄧潘很不幸的在商縣殞命,這讓劉俊為之傷心不已,含著淚一捧土一捧土掩埋的鄧潘。

而他的傷心並不是因為他僅僅失去了一個跟隨多年,忠心不二的好部下,同時也是失去了最為重要的內政型人才。

其實三人組中,劉俊因為是主公,且曾坐鎮一方,負責管轄南陽郡,因此在內政上又要比二人稍微強一點。

而賈詡、龐統所擅長的,又各不相同。

賈詡年長眾人將近二三十歲,見識廣博,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因此在戰略規劃上,他優於目前年輕的龐統。但他的戰略規劃卻不是頂級的,因為人的性格和思想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賈詡屬於偏自保型人才,很多事情優先考慮的是自己安全與否,其次才是大的戰略。所以他在人心的揣摩上是登峰造極,無人可敵。也因此敵我陣營裏,兩軍交鋒下,在戰術戰略上,往往是把對方看透,所以才能克敵製勝。

龐統是戰術謀略勝於戰略。當然並不是說他的戰略不好,而是相較於他臨陣謀劃,奇謀百出的戰術素養,戰略性則稍弱。因此劉俊一直知道龐士元非百裏之才,他的個人鮮明特點更適合於軍事而非理政。

於是在商洛改編時,劉俊將這個重擔交付到了李嚴和程秉兩人身上。

李嚴可以說是劉俊相當看好的人才。他不僅可以治軍帶兵,還能鎮守一方,撫恤安民,指揮軍隊也是調度得當,因此劉俊將大軍的後勤全權交於李嚴負責。

但李嚴也並非最理想的內政總理型人才,他的特點體現在負責治理管轄一方。這樣的人既不能統帥三軍,攻伐天下,也不能高居廟堂,震懾百官。隻可以在強人的領導下,負責一方事宜。當然這都是後話,在此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