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現端倪(1 / 2)

2025年1月1日,是夜,坐落於米國馬裏蘭州的德克裏克堡,一個身穿生化防護服的男人正對著屏幕介紹著自己手中的試管,這個多年前曾因製造新冠病毒而被廣泛關注的生化武器實驗室,在全世界的目光下本應徹底消失的罪惡之地,並沒有隨著新冠疫情的結束而沉寂。

地下六十米深的實驗室裏麵,安德魯·哈金斯教授興奮的看著屏幕上的畫麵滔滔不絕,畫麵中是一個個西裝革履的男人,其中,最年輕的也在四五十歲。“五年前的失敗絕對不會在上演,這次我們開發了感染能力更強,變異速度更快,對人體破壞力更大的病毒,即使被病毒感染沒有死亡,身體也會遭到不可逆轉的破壞,尤其是神經細胞,被感染的人會失去人的思考能力,這一次我們偉大的曙光計劃一定成功,一個新的世界正在向我們招手,我們偉大的猶太教才是這個世界的主人,讓那些卑賤的人種都成為我們的奴隸。”

.....

張三,河北省雄安新區人,原名張啟涵,是個很文藝的名字,張啟涵也很是喜歡,可是到了中學時就張啟涵就被迫改名了,那段時間,隨著羅翔老師的爆火,法外狂徒張三也是聲名鵲起,原本這和張啟涵沒什麼關係,可是宿舍八個人,他正好排在第三,在多次抗議無果後,張三便成了他的新名字。

於是,高考後,張三毅然離開河北老家,遠赴南方求學,他去的便是華國農業大學,坐落於鄂省省會江城,來到大學的第一天張啟涵確信這就是他心中理想的大學。

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開學的第一天他就發現新宿舍四個人,他還是老三,這給了他一種不想的預感,果不其然,後來舍友聽到他跟朋友打電話叫他張三,沒多久這個名字就在班裏流傳起來了,一想到這個名字可能伴隨著以後的大學甚至是職業生涯,張啟涵欲哭無淚。

張啟涵的學校華農原本位於城市的郊區,隨著幾十年來城市的發展,現在已經被劃分在三環線上,屬於城市內部了,在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時,華農儼然成為了城市中的綠洲,而且是占地廣袤,山水相依的綠洲,仿若城市裏的世外桃源,每年春季花開之時,成群結隊的人群來到華農,或賞花或釣魚。

作為一所農業大學,華農東北兩麵臨湖,南麵是巨大的實驗田,試驗田再往南麵還是湖也可以說是三麵環湖,西麵是正大門,進入校門是一段很長的路,直通校內最深處的宿舍區。

校內林林總總分布了一個教職工小區,十多個研究中心和基地,十幾個院係樓,六個食堂,兩個體育場,兩個體育館,教學區和宿舍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建築比如校醫院,學生事務大樓,對外交流專用酒店,大學生創業中心,中心廣場等等。

張三最了解的是教學區和宿舍區,其他的開學也有學長帶路遊覽過,隻是張三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從正大門也就是西校門進入到教學區是一個很長的綠化道路,這條路一共接近了5公裏,隻有最後兩公裏是教學區和宿舍區,可見學校之大。

同時學校也很美,綠化麵積百分之九十二,站在校內,猶如身處森林之中,雖然便利不如那些在市中心的大學,但卻很符合張三心中大學的形象,一座坐落於城市鋼鐵綠洲中的象牙塔。同時呢,這裏簡直是末日裏完美的幸存者基地,張啟涵在看喪屍電影時也會這樣想著,隻是他沒想到這幻想中的一幕竟有成為現實的那天。

張啟涵今年大三,課業比較輕鬆,所以他在大二下學期便參加勤工儉學,現在在學校勤工部的安排下在校醫院做一個實習護士,男護士,不過張啟涵卻是植物保護一班的學生,當然,張啟涵的實習護士也不需要什麼專業知識,主要是幫助校內大齡教職工家屬跑腿和幹一些雜活,涉及到專業知識的是不需要他們參與的。

具體事務很雜,比如某某退休教授身體不便,便可以打電話給校醫院,由校醫院安排這些名義上的實習護士接待,幫忙掛號買藥之類的,再或者校醫院來一批醫藥用品也需要這些實習護士幫助整理,新生入學時帶領學生完成體檢。學校主要是為了幫助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學生,便設置了很多這樣的崗位幫助學生在不影響課業的情況下補貼一下生活。

“張三,呂教授打電話來說他和他的夫人今天身體不舒服,你跟我去家屬樓那邊一趟。”一個聲音清脆的女聲傳來,聽聲音是沈蘭。

張啟涵轉身看去,一個看起來二十七八的女生,臉上畫著淡妝,正站在內科科室的門口,向這邊看來,她就是這裏的內科醫生沈蘭。

沒想到剛一來就有了任務,以往晚上都是比較清閑的時間,今天剛來值班,就有事情了,張啟涵心中不由得祈禱起來,‘寧願架上藥生塵,但願人間無病人’不是我想偷懶,隻是我心中不願世上有人在遭遇病痛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