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愎自用,追求長生李世民之所以能得到眾多政治人才的支持,是因為他非常善解人意,懂得聽取他人的意見,而大唐之所以能變得這麼繁榮,也是因為他重用賢臣,廣開言路。晚年的李世民,不但與眾多賢臣疏遠,甚至在處理國家大事的時候還變得非常偏激,一心隻為自己的長生不老之夢為出發點,隻要民間傳說各種傳說,可以幫助他升天,他就會不擇手段,盡可能的完成自己的長壽夢想。追求長生,無可厚非,但是固步自封,不聽取他人的意見,就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唐朝擁有五個中興之主。
唐憲宗李純(778年-820年),初名淳,後改名純,史稱“中興之主”,唐順宗李誦長子,唐德宗李適的孫子。
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李純幼時經曆了“涇師之變”,促使其過早成熟,少年時期胸懷大誌,常翻閱曆朝實錄。
貞元四年(788年),封廣陵郡王、開府儀同三司。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冊為皇太子,同年八月即位。
即位後,李純利用唐德宗以來積蓄的財力,重用主張裁抑藩鎮的大臣杜黃裳、武元衡、李吉甫與裴度等人,堅決用兵,取得了較大的勝利。
在政治上賦稅按省估折納,規定觀察使須先征用所治州之稅,不足時方可征所屬其餘州之稅,減輕了納稅者的負擔。
下詔蠲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止南方掠賣奴婢。
其晚年好神仙,求天下方士為他合長生藥,而多服金丹性轉躁急,左右宦官往往獲罪。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純被宦官陳弘誌等人謀殺。
李純繼位以來注意樹立良好的政治風氣,鼓勵大臣直言極諫,自己則虛心納諫。
“為君推誠,為臣盡忠”是其調整君臣關係的準則。由於李純的大力倡導,元和年間,敢於直言直諫的大臣大為增加,形成了貞觀、開元以來從未有過的良好的政治空氣。
李純重視文教,倡導文學,為元和文壇的繁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元和時期的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頗重的一筆。
為政舉措
唐憲宗將“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能用忠謀,不惑群議”。唐憲宗先後任用了一批年輕有為、忠讜有才幹、力主削藩、反對宦官幹擾軍政的宰相。
李純是個奮發有為的皇帝,他即位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致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
為了糾正朝廷權力日益削弱、藩鎮權力膨脹的局麵,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的叛亂,致使“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了“唐室中興”的盛況。
蘇轍:唐玄宗、憲宗,皆中興之主也。玄宗繼中、睿之亂,政紊於內,而外無藩鎮分裂之患,約己任賢,而貞觀之治可複也。憲宗承代、德之弊,政僨於朝,而畿甸之外皆為畔國,將以求治,則其勢尤難。雖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終,所以失之者一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