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普魯士人,汝可知我顏色? 黑白旗幟在我麵前飄揚; 吾列祖列宗為自由而犧牲, 請謹記,這是我顏色的真諦。 我永不畏葸退縮,願與先人一般果敢, 無論天色昏暗或陽光普照, 吾乃普魯士人,願為普魯士人!
這是普魯士的國歌,我希望能夠讓這首國歌給諸位帶來一個印象,普魯士有黑白兩麵,黑是人們經常詬病的軍國主義就是老打仗(也有可能是因為一打就轟轟烈烈的),肆意擴張而白則是理性的一麵,在普魯士的開明時期何為普魯士人是隻要你想做那麼便能做,國家與臣民之間更像一種相互幫助的紐帶臣民提供物質而國家提供保護,所以普魯士一度成為了難民的庇佑之所。還有一些在文中日後細說。
普魯士打的仗很多嗎,腓特烈的大帝父親從未在一場大戰中扮演重要角色(三十年沒打仗),普魯士直到大帝時期才真正成為大國俱樂部的一員,我們可以大聲的說我們普魯士在這方麵與當時的英法奧俄這些世界大國相比,我們就是一個真正的愛好和平的國家。
有一句話總結的很好“沒有一個人願意成為普魯士人,但如果他成為那麼他將會感到很幸福。”
這畢竟隻是具體我將會在文中一一講述。
普魯士最為人詬病之處和各種傳說的根源,無疑是其軍國主義。現在就讓我們看一個軍事方麵的統計數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5月登基時,他的父親(“士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留給他一支83000人的軍隊一一當時普魯士已將近三十年沒打過仗了。
普魯士1740年時的麵積為118926平方公裏,83000人的常備兵力似乎不多。然而普魯士當時總共才220萬人,因此軍人占了國民的3,8%。這看起來也還正常,但這相當於美國在承平時期養兵1200萬,或者中國和印度隨時維持5000萬大軍!更可怕的是普魯士那年的軍費支出高達全國人的72.4%,隨後數十年內更動輒超過80%! 1740年時的普魯士卻同時握有“完成戰備的部隊\"和“裝得滿滿的國庫\",以致腓特烈二世在同年年底放膽出兵奪取奧地利的西裏西亞(我們這是在散步),但七年戰爭的結果是普魯士慘勝,這個弱小的,是大國棋盤上的棋子證明了他的價值!不必淪為日後的波蘭那樣,如果不是腓特烈的大膽冒險就不會有日後的普魯士就不會有日後的德國。讓我們不經想問二流小國挑戰三大強國卻能笑道最後是為什麼?
本小說將會告訴您(如有不足,多多包涵)
借用周全的話
“把普魯士縮減成!軍國主義\u0027與。反動作風\u0027的做法,就跟把最近四百年來的德國曆史縮減成十二年(納粹德國)的做法一樣不合理。\"
那麼現在開始吧,我將從腓特烈開始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