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來想去,覺得有必要在大家入坑前,交代一些情況,故寫此序言以共勉。
首先解釋一下書名:
書名源於宋·周紫芝的《卜算子·席上送王彥猷》,全詩如下:
江北上歸舟,再見江南岸。江北江南幾度秋,夢裏朱顏換。
人是嶺頭雲,聚散天誰管。君似孤雲何處歸,我似離群雁。
何謂君似孤雲?
無論是被困樊籠的女主,還是被禁錮在封地的男主,還是被仇恨蒙蔽的男二,亦或者不顧世俗眼光獨自撐起夫家門楣的遺孀,甚至書中每一個想出人頭地或者逆流而上的人,在屬於他們的時代背景下,都是一片不被世人理解的孤雲。在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掙紮尋覓著屬於自己的心靈歸宿。
何方是歸處?
有人想要逃離陷阱,有人想要青史留名,有人想要家族昌盛,有人想要榮華富貴。也有人本就出身高貴,卻被身份所困,善待世間一切,卻獨獨走不出自己為自己劃定的牢籠。
而詩詞的後半句“我似離群雁”,則暗示了書中最為重要的一位配角的人生。他曾在曆史中燃燒自己,為天下蒼生照亮了前行的路。卻因太過微小,在惜字如金的正史中未能留下隻言片語,唯有一篇縣誌記載了他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他和他的同行者們,位卑言輕,命如草芥。可就是這些小人物的努力,於無聲無息中,挽救了萬千黎民的生命。後世無人為他們立碑立傳,甚至很多人都不曾聽說過他們。
他們成為曆史長河中被忽略的一粒塵埃,卻足以堪稱後世之楷模。隻願在此書完結之際,能有人在他的埋骨處,撒上一把故鄉土,以慰離群的孤魂。
其次,再說一說女主和男主名字出處:
女主梅歸荑,出自周代《國風·邶風·靜女》中“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男主朱君翔,因架空明朝背景,故得朱姓。明太祖立國後,製定了一整套後世子孫取名的法則,兒子輩名字均為一個字,且同為木字偏旁。
孫輩及其後代均取兩個字的雙名,第一個字為輩分字。以五言詩的形式,朱元璋賜給26個兒子每人二十個字,作為他們後代取名的輩分用字。
在此隻列出太子和燕王一脈為例:
太子(朱標):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後世子孫的第二個字,則以“金、木、水、火、土”的順序起名。
朱標一脈,自靖難之役後逐漸凋零至絕嗣。因對這位史上最強太子有太多惋惜,故將男主身份架空在這一脈的“君”字輩。